pi-dal

pi-dal

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the stamp collecting.
twitter
github
bilibili

《世界在你心中》讀書筆記

《世界在你心中》讀書筆記#

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
閱讀時長: 5 小時

這是我在微信讀書中閱讀《世界在你心中》時記錄的筆記和摘錄。


版權信息#

世界就是我們本身所有問題的真相最後都會歸結到自己

世界就是我們本身所有問題的真相最後都會歸結到自己


導讀二 一次改變人生的相逢#

觀察者就是被觀之物”

觀察者就是被觀之物”


譯者序#

這種探究的方式絕不是膚淺的靜坐或冥想,而是一種永不止息的對內在意識流活動的見證過程。只有時時刻刻對心念、情緒及各種感受保持覺知,才可能認清自己所設定的外在問題原來全是內在問題的投射,

克氏之所以不提出任何一種刻意修煉的方法,乃是因為方法往往會阻礙我們見證當下的內外真相。其實只要把所有預設的觀念及概念放掉,以一顆無成見的心去跟克氏的洞見相應,我們就可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裡愈來愈清楚地意識到身心脫落、空寂當前的境界。因此我們可以說克氏採用的方式是一種 “理入禪” 的解脫途徑,只要我們一直把心門敞開,便能隨著他在人人本具的探究之光與質疑的慧見之下,瞥見那毫無阻礙或執著的空性,而這空性就是人類苦難的解藥。

這種探究的方式絕不是膚淺的靜坐或冥想,而是一種永不止息的對內在意識流活動的見證過程。只有時時刻刻對心念、情緒及各種感受保持覺知,才可能認清自己所設定的外在問題原來全是內在問題的投射,

克氏之所以不提出任何一種刻意修煉的方法,乃是因為方法往往會阻礙我們見證當下的內外真相。其實只要把所有預設的觀念及概念放掉,以一顆無成見的心去跟克氏的洞見相應,我們就可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裡愈來愈清楚地意識到身心脫落、空寂當前的境界。因此我們可以說克氏採用的方式是一種 “理入禪” 的解脫途徑,只要我們一直把心門敞開,便能隨著他在人人本具的探究之光與質疑的慧見之下,瞥見那毫無阻礙或執著的空性,而這空性就是人類苦難的解藥。


你的心靈自由嗎?#

思想乃是記憶、知識及經驗的產物,它永遠是歷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帶來自由,因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當下、在日常生活裡才會出現。

思想乃是記憶、知識及經驗的產物,它永遠是歷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帶來自由,因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當下、在日常生活裡才會出現。


一、認清自己與世界的真相#

不過切記語言並非事物本身,無論我們闡述得多麼仔細,多麼錯綜複雜,多麼合理,仍然不是事物本身。

自由不是一種概念,有關自由的哲學並不是自由本身。一個人如果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依舊不自由。

自由並不是一種陷入思維中的狀態。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記憶、知識及經驗的產物,它永遠是歷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帶來自由,因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當下、在日常生活裡才會出現。自由不是從某個東西之中解脫出來。從某個東西之中解脫出來,只不過是一種反應罷了。

單憑內在或外在的動機,並不能帶來徹底的改變。透過理性分析來了解人為何會如此暴戾、恐懼、貪婪、好鬥、野心勃勃 —— 分析是一種很容易的方式 —— 難道就能帶來改變嗎?很顯然不能。那么到底什麼方式才能帶來立即而非漸進式的心理革命?對我而言,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議題。

如果 “觀者” 與 “被觀之物” 的確有區別,那麼這種區別就是人類衝突的源頭。當你說你愛某人時,那種感覺真的是愛嗎?其中必定有 “觀者” 與 “被觀的對象” 之間的界分?這種 “愛” 本是思想的產物,一定會造成界分的概念,因此並不是真正的愛。

換句話說,我們一向活在過往的歷史裡,所有的知識都屬於過去的歷史,人終其一生都活在過去,活在已經發生過的事物裡 —— 從其中再產生出 “過去的我是什么”,以及 “我將來應該怎麼樣” 等等的想法。人生基本上就是奠基於昨日的種種,而 “昨日的種種” 只會使我們變得無感,剝奪掉我們本有的天真與易感性。因此,“昨日的種種” 便是那 “觀者” 本身,“觀者” 的心中充斥著一層又一層顯意識及無意識的記憶。

觀察自己與認識自己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觀察是一種不間斷或不累積的過程,“自我” 則是一個不斷在改變的東西,它總是有新的想法、新的感覺、新的變動、新的暗示、新的跡象。觀察並不是與未來或過去相關的一種狀態,我不能說我已經觀察到了,或是我將要觀察。因為心永遠處在一種不斷觀察的狀態裡,它永遠活在當下,永遠是新鮮的,它不被累積下來的知識敗壞。如果你深深地探索下去,就會發現存在的只有不間斷的觀察而非知識的累積,然後心就會變得異常警醒、敏銳,因此我永遠無法說我 “認識” 自己,任何一個人如果說 “我認識”,顯然就還不認識什麼。觀察乃是一種活躍而不間斷的過程,它跟已經有所認識是無關的。我 “認識” 為的是在已經學會的東西上再添加一些東西,但若想觀察自己,就必須擁有觀察的自由,可是如果經由過去的知識來進行觀察,自由就被否定了。

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受限的、從社會背景裡產生的心智,是否能擺脫掉概念思考,以不機械化的方式行動?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但我說有可能並沒有什麼意義。我說這是有可能的,而且這就是冥想:探索心智有沒有可能完全安靜下來,從所有的概念思考中解脫出來,只有在需要用它的時候才產生思想。

不過切記語言並非事物本身,無論我們闡述得多麼仔細,多麼錯綜複雜,多麼合理,仍然不是事物本身。

自由不是一種概念,有關自由的哲學並不是自由本身。一個人如果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依舊不自由。

自由並不是一種陷入思維中的狀態。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記憶、知識及經驗的產物,它永遠是歷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帶來自由,因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當下、在日常生活裡才會出現。自由不是從某個東西之中解脫出來。從某個東西之中解脫出來,只不過是一種反應罷了。

單憑內在或外在的動機,並不能帶來徹底的改變。透過理性分析來了解人為何會如此暴戾、恐懼、貪婪、好鬥、野心勃勃 —— 分析是一種很容易的方式 —— 難道就能帶來改變嗎?很顯然不能。那么到底什麼方式才能帶來立即而非漸進式的心理革命?對我而言,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議題。

如果 “觀者” 與 “被觀之物” 的確有區別,那麼這種區別就是人類衝突的源頭。當你說你愛某人時,那種感覺真的是愛嗎?其中必定有 “觀者” 與 “被觀的對象” 之間的界分?這種 “愛” 本是思想的產物,一定會造成界分的概念,因此並不是真正的愛。

換句話說,我們一向活在過往的歷史裡,所有的知識都屬於過去的歷史,人終其一生都活在過去,活在已經發生過的事物裡 —— 從其中再產生出 “過去的我是什么”,以及 “我將來應該怎麼樣” 等等的想法。人生基本上就是奠基於昨日的種種,而 “昨日的種種” 只會使我們變得無感,剝奪掉我們本有的天真與易感性。因此,“昨日的種種” 便是那 “觀者” 本身,“觀者” 的心中充斥著一層又一層顯意識及無意識的記憶。

觀察自己與認識自己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觀察是一種不間斷或不累積的過程,“自我” 則是一個不斷在改變的東西,它總是有新的想法、新的感覺、新的變動、新的暗示、新的跡象。觀察並不是與未來或過去相關的一種狀態,我不能說我已經觀察到了,或是我將要觀察。因為心永遠處在一種不斷觀察的狀態裡,它永遠活在當下,永遠是新鮮的,它不被累積下來的知識敗壞。如果你深深地探索下去,就會發現存在的只有不間斷的觀察而非知識的累積,然後心就會變得異常警醒、敏銳,因此我永遠無法說我 “認識” 自己,任何一個人如果說 “我認識”,顯然就還不認識什麼。觀察乃是一種活躍而不間斷的過程,它跟已經有所認識是無關的。我 “認識” 為的是在已經學會的東西上再添加一些東西,但若想觀察自己,就必須擁有觀察的自由,可是如果經由過去的知識來進行觀察,自由就被否定了。

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受限的、從社會背景裡產生的心智,是否能擺脫掉概念思考,以不機械化的方式行動?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但我說有可能並沒有什麼意義。我說這是有可能的,而且這就是冥想:探索心智有沒有可能完全安靜下來,從所有的概念思考中解脫出來,只有在需要用它的時候才產生思想。


二、人心該如何擺脫恐懼#

然而是什麼東西令過去的恐懼以及未來的恐懼繼續存在呢?很顯然是思想 —— 有關過去種種的回憶,或者某個曾經有過的病痛可能在未來復發等等。恐懼是由記憶及思想支撐的。憶起過去的痛苦或快樂,會讓恐懼延續下去,得到滋養與支撐。有關未來的苦與樂,也是一種思維活動。

把時間劃分成昨日、今日及明日的思想,助長了心中的恐懼。思想製造出了當下與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之間的界分。思想藉由心理上的時間感促成了恐懼,思想就是恐懼的源頭,思想也是痛苦的源頭。

我們如果利用時間 —— 也就是思想 —— 作為解脫恐懼的工具,我們就永遠也無法解除恐懼了。恐懼是不能經由思想解決的,因為助長恐懼的就是思想。

當一個人發現了思想是如何在助長恐懼時,會發生什麼事呢?當你對一個饑餓的人描述食物有多好吃時,他會有什麼反應?他可能會說:“不要對我描述食物有多好吃,趕快把它拿給我吧!” 這時你必須有立即的行動而非理論。因此你如果說 “我了解了”,就意味著你不斷地在認識思想、恐懼及快樂,你的行動是從這種持續不斷的認識之中產生的。如果你能如此去認識恐懼,恐懼就會止息下來。

白天如果能留意地覺知一言一行以及所有發生的事,我們深埋的恐懼及表層的恐懼就會暴露出來,然後你的睡眠才會徹底安詳,沒有一絲的夢境,而且隔天早上起來,你的心會變得十分清明、無邪而活潑。這並不是一種理論 —— 試試看就知道了。

假設白天裡你都很警覺,能察覺思想的活動,覺知自己是如何說話,如何走路,如何反應,如何擺姿勢等等,那麼所有深埋的東西很容易就會暴露出來。這不需要花什麼時間,因為你已經不再抗拒什麼,也不再刻意挖掘什麼,你只是一直在觀察與聆聽。處在這種覺知的狀態裡,所有的東西都會暴露出來。但如果你說 “我要保留某些東西,排除掉另外的一些東西”,那麼你就會進入半睡眠狀態。如果你說 “我要把印度教、猶太教或天主教的某些好東西保留下來,然後讓其他東西消失掉”,那麼顯然你仍然是受制的、執著的。因此我們必須讓這一切都浮現出來而不帶著任何抗拒之心。

然而是什麼東西令過去的恐懼以及未來的恐懼繼續存在呢?很顯然是思想 —— 有關過去種種的回憶,或者某個曾經有過的病痛可能在未來復發等等。恐懼是由記憶及思想支撐的。憶起過去的痛苦或快樂,會讓恐懼延續下去,得到滋養與支撐。有關未來的苦與樂,也是一種思維活動。

把時間劃分成昨日、今日及明日的思想,助長了心中的恐懼。思想製造出了當下與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之間的界分。思想藉由心理上的時間感促成了恐懼,思想就是恐懼的源頭,思想也是痛苦的源頭。

我們如果利用時間 —— 也就是思想 —— 作為解脫恐懼的工具,我們就永遠也無法解除恐懼了。恐懼是不能經由思想解決的,因為助長恐懼的就是思想。

當一個人發現了思想是如何在助長恐懼時,會發生什麼事呢?當你對一個饑餓的人描述食物有多好吃時,他會有什麼反應?他可能會說:“不要對我描述食物有多好吃,趕快把它拿給我吧!” 這時你必須有立即的行動而非理論。因此你如果說 “我了解了”,就意味著你不斷地在認識思想、恐懼及快樂,你的行動是從這種持續不斷的認識之中產生的。如果你能如此去認識恐懼,恐懼就會止息下來。

白天如果能留意地覺知一言一行以及所有發生的事,我們深埋的恐懼及表層的恐懼就會暴露出來,然後你的睡眠才會徹底安詳,沒有一絲的夢境,而且隔天早上起來,你的心會變得十分清明、無邪而活潑。這並不是一種理論 —— 試試看就知道了。

假設白天裡你都很警覺,能察覺思想的活動,覺知自己是如何說話,如何走路,如何反應,如何擺姿勢等等,那麼所有深埋的東西很容易就會暴露出來。這不需要花什麼時間,因為你已經不再抗拒什麼,也不再刻意挖掘什麼,你只是一直在觀察與聆聽。處在這種覺知的狀態裡,所有的東西都會暴露出來。但如果你說 “我要保留某些東西,排除掉另外的一些東西”,那麼你就會進入半睡眠狀態。如果你說 “我要把印度教、猶太教或天主教的某些好東西保留下來,然後讓其他東西消失掉”,那麼顯然你仍然是受制的、執著的。因此我們必須讓這一切都浮現出來而不帶著任何抗拒之心。


三、在每個當下真實地覺知#

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這些修行派別那麼誘人,因為人生確實醜陋、殘忍,充滿著競爭性與無情,它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們很可能不假思索地輕易就接受了印度瑜伽或是它們的咒語,因為這些東西承諾了獎賞以及某種因逃避而帶來的滿足。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清楚我們關心的並不是逃避,不是藉由冥思、空想、藥物或咒語來逃避人生。

若想了解真相是什麼,你的心必須非常敏銳、清晰及精確,不是苦行之下的扭曲之心,不是聰明狡詐,而是以毫不扭曲的純真及易感來觀察一切事物。一個塞滿知識的心,同樣也無法覺知真相。只有能徹底進行觀察的人,才辦得到。觀察絕不是知識的累積,觀察乃是不斷在進行的一種活動。

社會是由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又繼而受制於社會。我們的心已經被不道德的道德所扭曲,而且嚴重地受到制約。因為社會鼓勵暴力、貪婪、競爭、野心等等的心態,所以其道德根本是不道德的。社會裡面很難找到愛、關懷、溫柔或情義,而社會認定的值得尊崇的事物,根本就是一種失序。一個經過數千年的訓練,已經習慣於臣服、接受及順從的心,是不可能保持靈敏或具備真實美德的。我們都深陷於這個桎梏中,因此,美德到底是什麼? —— 這是我們必須擁有的一種東西。

心若是能清晰地看待事物,沒有任何扭曲。也沒有個人的偏見,而且已經了解了失序的原因,從失序之中解脫了出來,這樣的心就是有美德的,井然有序的 —— 不是根據資本主義者或任何一個教派的主張,而是因為它已經了解了失序的整個內容。內在秩序與數學秩序十分相近。內在最高的秩序就是一種絕對境界,但它不能經由培養、鍛鍊、壓抑、控制、順從或臣服而達成。

我們的心智是扭曲的、歪曲的,因為我們太花力氣去生活、做事、行動及思考了。任何形式的費力都是一種失序。只要一費力去覺察,就不是真的在覺知了。

清晰地觀看是沒有任何既定印象的,也不帶著任何象徵或念頭。

念頭、象徵或見解都會阻礙我們觀察。要想認識自己,就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知識、象徵或印象,這樣我就能在每個當下真實地覺知了。

每一種經驗都會留下痕跡或殘留物,留下一段痛苦或快樂的回憶。“經驗” 這個名詞意味著 “完成” 某件事,但因為我們從不真正 “完成” 任何事,所以才會留下痕跡。如果你有了一次震撼人心的經驗,而你徹底變成了那個經驗,那麼你就會從其中解脫出來,這樣一來它就不會留下任何記憶的痕跡。

如此一來,無論是羞辱或奉承都不會留下任何痕跡,這樣心就能保持警覺。不論是羞辱、奉承、落日或任何一種事物的美,我們都警醒地覺知。因為心一直保持警覺,所以它一直是自由的,雖然它已經有過千萬種經驗。

愛,絕不能藉由思想而培育出來,愛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東西。

宗教並不是一種組織化的信仰 —— 裡面有神,有僧侶。宗教乃是一種心態,一種自由自在、天真無邪、徹底空寂的心 —— 這樣的心是沒有任何局限的。

但博學跟智慧一點也扯不上關係。如實地看見事物的真相,包括我們內心裡的東西,而不跟我們的真相起衝突,就必須有一顆極為單純而富有智慧的心。

不過下一次當你發現自己沒有在覺知時,就是在覺知了,不是嗎?因此,去覺知自己的不覺知就對了。透過無為的覺知你自然會出現正向的狀態。透過對不覺知的了解,覺知自然會出現。


生活是什麼?#

人生就是這些恐懼、焦慮、不確定感、折磨與痛苦。人生也包含了愛、享樂、性、死亡,以及人們不斷在質疑的那個問題: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實相,某種 “化外之境”,某個可以藉由冥想而發現的東西?

人生就是這些恐懼、焦慮、不確定感、折磨與痛苦。人生也包含了愛、享樂、性、死亡,以及人們不斷在質疑的那個問題: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實相,某種 “化外之境”,某個可以藉由冥想而發現的東西?


一、世界就是我們本身#

我們必須從整體來看這一切,不過對我們來說這可能有點困難,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對煩惱採取立即的行動與反應,故而看不到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相依相生的。因此,在心理上產生革命,似乎遠比經濟或社會革命 —— 譬如建立某種體制,不論是在美國、法國或印度 —— 都重要得多,因為人類的問題絕非成為社會運動者,加入某個團體,退避到寺廟裡去冥想、習禪、練瑜伽,所能解決。

其實所有的理念都是愚蠢的,因為當你在追求某種理念或理想時,你就是在逃避真相,而當你在逃避真相時,就不可能了解真相是什麼了。

如果我們探入內在的恐懼,往往會發現我們的整個社會結構就是奠基在享樂主義之上的,因為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享樂,但只要人們追求享樂,就一定會滋生恐懼。恐懼與享樂是如影隨形的。

其實只有蠢人才會提出對別人的看法。人為什麼要對別人抱持某種看法,這實在是太浪費精力和時間了。我們為什麼要在腦子裡裝滿意見、批判和結論,這些東西只會阻礙我們的清明。我們的觀察之中一旦有了結論,清明的品質就不見了。

心在這裡指的是你的神經系統、你的耳朵、你的神識等等,也就是你必須全神專注於對方。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每當你全神專注時,你的心是完全安靜的,在那種全神專注的狀態裡,並沒有一個我在那裡覺察或注意。那種安靜而又專注的狀態就是一種冥想的境界。我們現在沒時間去闡述 “冥想” 這個詞的含意以及如何巧遇它,未來的幾晚若是有時間,也許我們可以深入地探討一下。

分析者與被分析之物是沒有區別的。你一旦了解了這一切 —— 時間、分析的過程、你所下的決定、可能會阻礙你繼續清晰分析的結論,以及認清分析者即是被分析的對象 —— 一旦認清了這一切,就永遠不會再分析了。你如果不再分析了,就能直截了當地看事情,因為眼前的問題會變得非常急迫而強烈。這就像有一個人抱持著非暴力的理念,他所關心的只是如何變得不暴戾,而不是如何從所有的暴力之中解脫出來。我們關心的乃是在當下立即從暴力之中解脫出來,而不是明天才去做這件事。

我們必須從整體來看這一切,不過對我們來說這可能有點困難,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對煩惱採取立即的行動與反應,故而看不到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相依相生的。因此,在心理上產生革命,似乎遠比經濟或社會革命 —— 譬如建立某種體制,不論是在美國、法國或印度 —— 都重要得多,因為人類的問題絕非成為社會運動者,加入某個團體,退避到寺廟裡去冥想、習禪、練瑜伽,所能解決。

其實所有的理念都是愚蠢的,因為當你在追求某種理念或理想時,你就是在逃避真相,而當你在逃避真相時,就不可能了解真相是什麼了。

如果我們探入內在的恐懼,往往會發現我們的整個社會結構就是奠基在享樂主義之上的,因為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享樂,但只要人們追求享樂,就一定會滋生恐懼。恐懼與享樂是如影隨形的。

其實只有蠢人才會提出對別人的看法。人為什麼要對別人抱持某種看法,這實在是太浪費精力和時間了。我們為什麼要在腦子裡裝滿意見、批判和結論,這些東西只會阻礙我們的清明。我們的觀察之中一旦有了結論,清明的品質就不見了。

心在這裡指的是你的神經系統、你的耳朵、你的神識等等,也就是你必須全神專注於對方。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每當你全神專注時,你的心是完全安靜的,在那種全神專注的狀態裡,並沒有一個我在那裡覺察或注意。那種安靜而又專注的狀態就是一種冥想的境界。我們現在沒時間去闡述 “冥想” 這個詞的含意以及如何巧遇它,未來的幾晚若是有時間,也許我們可以深入地探討一下。

分析者與被分析之物是沒有區別的。你一旦了解了這一切 —— 時間、分析的過程、你所下的決定、可能會阻礙你繼續清晰分析的結論,以及認清分析者即是被分析的對象 —— 一旦認清了這一切,就永遠不會再分析了。你如果不再分析了,就能直截了當地看事情,因為眼前的問題會變得非常急迫而強烈。這就像有一個人抱持著非暴力的理念,他所關心的只是如何變得不暴戾,而不是如何從所有的暴力之中解脫出來。我們關心的乃是在當下立即從暴力之中解脫出來,而不是明天才去做這件事。


二、從制約中解脫出來#

獻身之前,先認清人生真諦

它不僅是一種內心的解脫行動,同時也是外在的行動,它跟人生的所有問題都相關。熱衷於生活,意味著與人生所有的問題產生徹底的關係,對心裡的每一個念頭及感受都完整地加以了解。如果一個人能徹底涉入於人生而不特別獻身於它的某個部分,那麼你就會發現生而為人真的能做些什麼了。

關係就是人生,而關係是永遠不停地在變化的。

一個沒有恐懼的人是不會有攻擊性的,一個沒有任何恐懼的人,就是真正自由而祥和的。

恐懼不但與時間有關,同時也是思想的產物,也就是說,一想到昨日發生過的事 —— 某件痛苦的事,我就害怕它明日會再度出現。思想創造出了這份恐懼。思想助長了恐懼:它左思右想有關痛苦、死亡、挫折、成就、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應該怎麼樣等等的問題。思想製造了恐懼,而且增加了讓恐懼持續下去的動力。一想到昨日曾經擁有過的享受,就會想讓那份快感延續下去。

我們時常談到思想自由這件事,可是這根本是胡說,其實這句話指的是你可以為所欲為,暢所欲言,但思想本身從來就不是自由的,因為思想本是從記憶之中產生的反應。親自去觀察一下就知道了,思想就是從記憶、經驗及知識中產生的反應,但知識、經驗及記憶永遠都是老舊的,因此思想也永遠是老舊的;思想永遠無法看見新的東西。那么,心能不能看著恐懼而沒有思想的干預?

這樣行為就會變得合宜,只有當思想不刻意去培養美德時,行為才能合乎美德,因為刻意培養美德是醜陋而不神聖的事。

我希望你能看見其中的差異。認識暗示著一種不間歇的作用力,你是不停地在認知的,而認識本身就是一種行動,行動與認識是沒有區別的。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行動與認識是分開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先有一種意識形態或理想,然後再根據這份理想去行動,讓行動接近於理想,因此行動永遠是老舊的。

一個喜歡比較的人往往是缺乏智慧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從不比較的。

當你說 “活在當下” 時,你必須弄清楚當下是什麼,真的有這個東西嗎?若想了解當下這個東西,你就必須了解什麼是過去,而當你觀察身為人的你時,你會發現自己完全是過去的產物,在你之內沒有任何新的東西,你是老舊的。你是一個在看著當下、詮釋當下的老舊歷史。當下指的是從過往的一切挑戰、痛苦、焦慮等種種反應之中解脫出來,而你看著它,變得非常恐懼,於是就想到了明天,如此一來便製造出了另一種快感 —— 你就是這一堆東西的組合。了解 “現在” 是什麼,乃是冥想中的大問題,其實這就是冥想。徹底了解了過去的一切,認清其中的重點是什麼,並且了悟到它是完全不重要的,然後體察到時間的本質 —— 這一切都是冥想的一部分。

獻身之前,先認清人生真諦

它不僅是一種內心的解脫行動,同時也是外在的行動,它跟人生的所有問題都相關。熱衷於生活,意味著與人生所有的問題產生徹底的關係,對心裡的每一個念頭及感受都完整地加以了解。如果一個人能徹底涉入於人生而不特別獻身於它的某個部分,那麼你就會發現生而為人真的能做些什麼了。

關係就是人生,而關係是永遠不停地在變化的。

一個沒有恐懼的人是不會有攻擊性的,一個沒有任何恐懼的人,就是真正自由而祥和的。

恐懼不但與時間有關,同時也是思想的產物,也就是說,一想到昨日發生過的事 —— 某件痛苦的事,我就害怕它明日會再度出現。思想創造出了這份恐懼。思想助長了恐懼:它左思右想有關痛苦、死亡、挫折、成就、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應該怎麼樣等等的問題。思想製造了恐懼,而且增加了讓恐懼持續下去的動力。一想到昨日曾經擁有過的享受,就會想讓那份快感延續下去。

我們時常談到思想自由這件事,可是這根本是胡說,其實這句話指的是你可以為所欲為,暢所欲言,但思想本身從來就不是自由的,因為思想本是從記憶之中產生的反應。親自去觀察一下就知道了,思想就是從記憶、經驗及知識中產生的反應,但知識、經驗及記憶永遠都是老舊的,因此思想也永遠是老舊的;思想永遠無法看見新的東西。那么,心能不能看著恐懼而沒有思想的干預?

這樣行為就會變得合宜,只有當思想不刻意去培養美德時,行為才能合乎美德,因為刻意培養美德是醜陋而不神聖的事。

我希望你能看見其中的差異。認識暗示著一種不間歇的作用力,你是不停地在認知的,而認識本身就是一種行動,行動與認識是沒有區別的。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行動與認識是分開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先有一種意識形態或理想,然後再根據這份理想去行動,讓行動接近於理想,因此行動永遠是老舊的。

一個喜歡比較的人往往是缺乏智慧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從不比較的。

當你說 “活在當下” 時,你必須弄清楚當下是什麼,真的有這個東西嗎?若想了解當下這個東西,你就必須了解什麼是過去,而當你觀察身為人的你時,你會發現自己完全是過去的產物,在你之內沒有任何新的東西,你是老舊的。你是一個在看著當下、詮釋當下的老舊歷史。當下指的是從過往的一切挑戰、痛苦、焦慮等種種反應之中解脫出來,而你看著它,變得非常恐懼,於是就想到了明天,如此一來便製造出了另一種快感 —— 你就是這一堆東西的組合。了解 “現在” 是什麼,乃是冥想中的大問題,其實這就是冥想。徹底了解了過去的一切,認清其中的重點是什麼,並且了悟到它是完全不重要的,然後體察到時間的本質 —— 這一切都是冥想的一部分。


三、愛與生死之間#

我們關切的並不是理論、教條或哲學思辨,我們關切的乃是事實或真實發生的事。如果能毫不情緒化、毫不感情用事地去了解 “眼前的真相”,我們就能超越它。

世上的聰明人早已追求過那超越之境的意義,宗教人士也曾經說過人生只是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罷了。那些沒有宗教傾向的人則說生命是毫無意義的,然後他們又根據自己的智識或局限而發明了某些意義。

我們將要檢視的是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 既不帶情緒,也不感情用事 —— 只是很真實地去認清它到底是什麼。

若是不了解什麼是生活,我們就不了解什麼是愛或死亡。

如同我們所說的,如果不了解生活是什麼,我們永遠不會了解死亡是什麼,不了解死亡是什麼,愛就會變成一種享樂,繼而變成一種痛苦。

基本上,人生就是一場人對抗人的戰爭。因此生活就是一種衝突。沒有任何人可以否認這一點,不論喜不喜歡,我們全都活在衝突之中。我們很想從這永無止境的衝突之中逃脫出來,故而發明了各種回避的方式 —— 從足球到上帝。我們每個人不但背負著各種衝突,同時還有哀傷、孤獨、絕望、焦慮、野心、挫折、徹底乏味的感覺,以及各種例行公事。偶爾我們的心中會閃現一些喜悅,然後心就會立即執著於這個非凡的東西,並且想再度擁有它,接著這份喜悅就會變成一份記憶或灰燼,而這便是我們所謂的人生。如果去檢視一下自己的人生 —— 不是理智層面的解釋,而是真的去覺知 —— 我們就會發現它有多麼空虛了。

不論是老師、上師、聖人或哲人,都沒有讓我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因為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的人生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仍然是原先的那個悲慘的、痛苦的、不快樂的人,因此永遠不要追隨其他人,包括講者在內。永遠不要從別人那裡學習到如何生活、如何行事,因為別人告訴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如果你依賴另一個人,你將會被誤導。但如果你否決了上師、哲人或理論家的權威性 —— 不論是何種意識形態 —— 你就會有能力觀察自己,然後你自然會找到答案。但如果你依賴另一個人,不論他的智慧有多高,你還是會迷失。一個聲稱自己已經明白的人,就是還不明白,因此首要之事就是永不追隨任何人,而這是很困難的事,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已經習慣於相信及追隨別人了。

如果不知道痛苦是什麼,也不了解它的本質和結構,我們就不知道愛是什麼,因為對我們而言,愛就是痛苦、享樂與妒忌。

死亡更深的涵義指的是心理活動的止息 ——“我” 或 “你” 的活動驟然停止了下來。這個所謂的 “你” 或 “我” 已經累積了無數的知識,受盡了痛苦,滿懷苦樂參半的回憶,那些已知的困頓及心理上的衝突,一些自己不明白的事物,想做而從未做成的事。這些心理上的掙扎、回憶、享樂及痛苦 —— 全都止息了下來。這才是人們懼怕的事,而不是死後會怎麼樣。人懼怕的從來都不是那未知的東西。你的妻子,你的孩子,你的理念,你的家具,你的書籍,這一切你所認同的東西,當這一切都消失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徹底孤立與孤獨,這才是你害怕的狀態。這也是一種形式的死亡,或者可以說是唯一的死亡。

性已經變得異常重要,首要原因是我們在智識上都是二手人類。我們不斷地重複別人說過的話,學習別人做過的事 —— 佛陀、基督以及其他的人 —— 我們把一切都理論化了。這絕不是智識上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乃是從思維之中解脫出來。我們都被思想捆綁,而思想永遠是老舊的,它從不是新穎的。因此,在智識上我們從未享有過最深的自由,因為思維從未帶來這樣的自由。

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性在內,都有痛苦、折磨、疑惑、忌妒及依賴。唯一的一件能讓你感到自由的事,也變成了一種捆綁。認清了這一切 —— 真正地認清而非字面上的理解,因為字面的描述永遠不是那被描述的東西 —— 認清了這一切,全心全意地覺知到這個事實,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愛了,同時你也會知道死亡是什麼,活著是什麼。

我們關切的並不是理論、教條或哲學思辨,我們關切的乃是事實或真實發生的事。如果能毫不情緒化、毫不感情用事地去了解 “眼前的真相”,我們就能超越它。

世上的聰明人早已追求過那超越之境的意義,宗教人士也曾經說過人生只是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罷了。那些沒有宗教傾向的人則說生命是毫無意義的,然後他們又根據自己的智識或局限而發明了某些意義。

我們將要檢視的是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 既不帶情緒,也不感情用事 —— 只是很真實地去認清它到底是什麼。

若是不了解什麼是生活,我們就不了解什麼是愛或死亡。

如同我們所說的,如果不了解生活是什麼,我們永遠不會了解死亡是什麼,不了解死亡是什麼,愛就會變成一種享樂,繼而變成一種痛苦。

基本上,人生就是一場人對抗人的戰爭。因此生活就是一種衝突。沒有任何人可以否認這一點,不論喜不喜歡,我們全都活在衝突之中。我們很想從這永無止境的衝突之中逃脫出來,故而發明了各種回避的方式 —— 從足球到上帝。我們每個人不但背負著各種衝突,同時還有哀傷、孤獨、絕望、焦慮、野心、挫折、徹底乏味的感覺,以及各種例行公事。偶爾我們的心中會閃現一些喜悅,然後心就會立即執著於這個非凡的東西,並且想再度擁有它,接著這份喜悅就會變成一份記憶或灰燼,而這便是我們所謂的人生。如果去檢視一下自己的人生 —— 不是理智層面的解釋,而是真的去覺知 —— 我們就會發現它有多麼空虛了。

不論是老師、上師、聖人或哲人,都沒有讓我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因為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的人生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仍然是原先的那個悲慘的、痛苦的、不快樂的人,因此永遠不要追隨其他人,包括講者在內。永遠不要從別人那裡學習到如何生活、如何行事,因為別人告訴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如果你依賴另一個人,你將會被誤導。但如果你否決了上師、哲人或理論家的權威性 —— 不論是何種意識形態 —— 你就會有能力觀察自己,然後你自然會找到答案。但如果你依賴另一個人,不論他的智慧有多高,你還是會迷失。一個聲稱自己已經明白的人,就是還不明白,因此首要之事就是永不追隨任何人,而這是很困難的事,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已經習慣於相信及追隨別人了。

如果不知道痛苦是什麼,也不了解它的本質和結構,我們就不知道愛是什麼,因為對我們而言,愛就是痛苦、享樂與妒忌。

死亡更深的涵義指的是心理活動的止息 ——“我” 或 “你” 的活動驟然停止了下來。這個所謂的 “你” 或 “我” 已經累積了無數的知識,受盡了痛苦,滿懷苦樂參半的回憶,那些已知的困頓及心理上的衝突,一些自己不明白的事物,想做而從未做成的事。這些心理上的掙扎、回憶、享樂及痛苦 —— 全都止息了下來。這才是人們懼怕的事,而不是死後會怎麼樣。人懼怕的從來都不是那未知的東西。你的妻子,你的孩子,你的理念,你的家具,你的書籍,這一切你所認同的東西,當這一切都消失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徹底孤立與孤獨,這才是你害怕的狀態。這也是一種形式的死亡,或者可以說是唯一的死亡。

性已經變得異常重要,首要原因是我們在智識上都是二手人類。我們不斷地重複別人說過的話,學習別人做過的事 —— 佛陀、基督以及其他的人 —— 我們把一切都理論化了。這絕不是智識上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乃是從思維之中解脫出來。我們都被思想捆綁,而思想永遠是老舊的,它從不是新穎的。因此,在智識上我們從未享有過最深的自由,因為思維從未帶來這樣的自由。

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性在內,都有痛苦、折磨、疑惑、忌妒及依賴。唯一的一件能讓你感到自由的事,也變成了一種捆綁。認清了這一切 —— 真正地認清而非字面上的理解,因為字面的描述永遠不是那被描述的東西 —— 認清了這一切,全心全意地覺知到這個事實,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愛了,同時你也會知道死亡是什麼,活著是什麼。


四、我們活在失序中#

一個真正有智慧並且有覺察力的心,勢必會拒絕這樣的社會。在生理上我們需要食物、衣服、庇護所,這些都是絕對必要的,但是當這些東西變得過於重要時,人生就失去了它非凡的意義。

你必須質疑:到底有沒有一種讓時間止息下來的境界?

白天清醒時你如果能覺察自己的思想、反應、動機、傳統、抑制、各種形式的衝動,還有內在的張力 —— 如果你能看著它們而不加以修正,也不想讓它們變得不同,更不去詮釋它們,如果你能這樣毫無拣擇地在白天清醒時覺知它們 —— 那麼你的心就會變得非常警覺,對每一個反應、每一個心念活動、每一個動機都很靈敏地覺知,這樣所有的種族傳承以及其他的東西就會顯露出來,然後你就能認真地、專注地、熱情地去觀察和探索,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心在夜晚時變得非常平靜,沒有任何夢境出現,那麼在白天清醒時,你的心也會變得清新、鮮明而毫不扭曲。

至樂並不是一種享樂,至樂是截然不同的東西,而享樂,如同我們所指出的,一定會帶來恐懼與痛苦。我們的心一直在追求享樂,最終極的享樂,因為我們在世間所擁有的快感已經欲振乏力,已經變得如此乏味及失色,所以才會一直尋找新的享樂。但這樣的心永遠是處在恐懼中的,一個不斷在尋求享樂或總想得到快感的心,是永遠處在黑暗中的。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觀察到的事實。因此,心若是不能從恐懼之中解脫出來,而且還繼續不斷地追求更深、更強烈的快感,就一定會帶來痛苦、焦慮,以及隨著快感而至的負擔及困苦 —— 如此就不可能得到自由了。此外,一個相信上帝或不相信上帝的心,同樣是受制的、偏狹的。

人最難做到的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權威拋置一旁 —— 這樣才能得到自由,建立起美德,因為美德就是秩序。我們都活在失序中,我們的社會充滿著混亂,裡面有各種的不公不義、種族差異、經濟及國家民族的分歧。觀察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我們自己也處在失序中,而失序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不斷追求的心是很怪異的,因為它將會找到它要追求的東西。但是它找到或發現的那個東西永遠是已知的,因為凡是能夠被它認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已知的,不是嗎?認知就是追尋的一部分,而經驗與認知都是源自於過往的一切。因此,透過認知而找尋到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是新的,它一定是已知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使用藥物的原因。

因為一顆擔負著過往歷史的心,不可能看到新的東西。

冥想之中有大美,如果你知道冥想是什麼 —— 不是 “如何” 去冥想,你就會發現它有多麼非凡了。“如何” 這個字眼暗示著方法,因此永遠不要問 “如何”。太多人都過於喜歡向別人提供方法了。其實冥想就是去覺察恐懼,覺察享樂之中的結構、內涵及本質,也就是去認識自己,然後才能打好秩序的基礎,而這便是一種美德,其中有一種不帶著壓抑、控制或模仿的紀律。這樣的心就是處在冥想的狀態裡。

一旦有了這樣的品質,也就是當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消失時,你就能非常清晰地、熱情地、全神專注地去看眼前的事物了。這時就會出現愛的品質,有了這份愛,就會有美。

當你非常強烈地去愛一件東西時 —— 不是透過快感或痛苦去看這個東西 —— 界分就消失了,包括心理上的與生理上的,這時就沒有所謂的 “你” 或 “我” 了。如果你的冥想能深入到這種程度,你就會發現 “空寂” 的品質,而這絕不是追求空寂的想法製造出來的結果。

這份空寂與思想造成的空寂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它屬於另外一個次元,這是你必須為自己去發現的一種不同的境界,沒有人可以為你打開這扇門,沒有任何話語能描述這無法思議的境界,除非我們能踏上這條漫長的旅程 —— 其實它並不漫長,因為你在當下就能進入 —— 否則人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如果你能做到的話,你將會自己發現那神聖的境界是什麼。

一個真正有智慧並且有覺察力的心,勢必會拒絕這樣的社會。在生理上我們需要食物、衣服、庇護所,這些都是絕對必要的,但是當這些東西變得過於重要時,人生就失去了它非凡的意義。

你必須質疑:到底有沒有一種讓時間止息下來的境界?

白天清醒時你如果能覺察自己的思想、反應、動機、傳統、抑制、各種形式的衝動,還有內在的張力 —— 如果你能看著它們而不加以修正,也不想讓它們變得不同,更不去詮釋它們,如果你能這樣毫無拣擇地在白天清醒時覺知它們 —— 那麼你的心就會變得非常警覺,對每一個反應、每一個心念活動、每一個動機都很靈敏地覺知,這樣所有的種族傳承以及其他的東西就會顯露出來,然後你就能認真地、專注地、熱情地去觀察和探索,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心在夜晚時變得非常平靜,沒有任何夢境出現,那麼在白天清醒時,你的心也會變得清新、鮮明而毫不扭曲。

至樂並不是一種享樂,至樂是截然不同的東西,而享樂,如同我們所指出的,一定會帶來恐懼與痛苦。我們的心一直在追求享樂,最終極的享樂,因為我們在世間所擁有的快感已經欲振乏力,已經變得如此乏味及失色,所以才會一直尋找新的享樂。但這樣的心永遠是處在恐懼中的,一個不斷在尋求享樂或總想得到快感的心,是永遠處在黑暗中的。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觀察到的事實。因此,心若是不能從恐懼之中解脫出來,而且還繼續不斷地追求更深、更強烈的快感,就一定會帶來痛苦、焦慮,以及隨著快感而至的負擔及困苦 —— 如此就不可能得到自由了。此外,一個相信上帝或不相信上帝的心,同樣是受制的、偏狹的。

人最難做到的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權威拋置一旁 —— 這樣才能得到自由,建立起美德,因為美德就是秩序。我們都活在失序中,我們的社會充滿著混亂,裡面有各種的不公不義、種族差異、經濟及國家民族的分歧。觀察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我們自己也處在失序中,而失序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不斷追求的心是很怪異的,因為它將會找到它要追求的東西。但是它找到或發現的那個東西永遠是已知的,因為凡是能夠被它認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已知的,不是嗎?認知就是追尋的一部分,而經驗與認知都是源自於過往的一切。因此,透過認知而找尋到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是新的,它一定是已知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使用藥物的原因。

因為一顆擔負著過往歷史的心,不可能看到新的東西。

冥想之中有大美,如果你知道冥想是什麼 —— 不是 “如何” 去冥想,你就會發現它有多麼非凡了。“如何” 這個字眼暗示著方法,因此永遠不要問 “如何”。太多人都過於喜歡向別人提供方法了。其實冥想就是去覺察恐懼,覺察享樂之中的結構、內涵及本質,也就是去認識自己,然後才能打好秩序的基礎,而這便是一種美德,其中有一種不帶著壓抑、控制或模仿的紀律。這樣的心就是處在冥想的狀態裡。

一旦有了這樣的品質,也就是當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消失時,你就能非常清晰地、熱情地、全神專注地去看眼前的事物了。這時就會出現愛的品質,有了這份愛,就會有美。

當你非常強烈地去愛一件東西時 —— 不是透過快感或痛苦去看這個東西 —— 界分就消失了,包括心理上的與生理上的,這時就沒有所謂的 “你” 或 “我” 了。如果你的冥想能深入到這種程度,你就會發現 “空寂” 的品質,而這絕不是追求空寂的想法製造出來的結果。

這份空寂與思想造成的空寂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它屬於另外一個次元,這是你必須為自己去發現的一種不同的境界,沒有人可以為你打開這扇門,沒有任何話語能描述這無法思議的境界,除非我們能踏上這條漫長的旅程 —— 其實它並不漫長,因為你在當下就能進入 —— 否則人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如果你能做到的話,你將會自己發現那神聖的境界是什麼。


我們從未真正認清自己#

整個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觀看和認識的話,那扇門就在你的面前,而鑰匙就在你手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你鑰匙或為你打開那扇門,除了你自己之外。

整個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觀看和認識的話,那扇門就在你的面前,而鑰匙就在你手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你鑰匙或為你打開那扇門,除了你自己之外。


一、改變,從覺察自己開始#

整個唯物論世界觀對內心世界是否定的,他們說:“不要去管內心,只要社會體制有了完美的安排,心自然會照顧自己的。”

恐懼會因為我知道我在害怕什麼而消失嗎?在智識上尋求恐懼的原因,就能使恐懼消失嗎?這所有的問題都跟分析有關,如同我們已經承認的。分析者與被分析的對象之間永遠存在著界分。因此分析永遠不是最好的方式 —— 很顯然不是 —— 因為它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而我們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我們只是在強調關係之中若是存有界分 —— 不論是分析者與被分析的對象之間的界分,觀者與被觀之物的界分,或是經驗者與被經驗者之間的界分,就一定會出現衝突,同時也會出現痛苦。

如果責任是奠基於思想和快感之上的,那麼裡面一定會涉及義務及其他的東西。但如果愛並不是一種快感 —— 我們必須很仔細地探索這一點 —— 那麼 “愛” 這個字裡面是否包含責任?譬如我愛我的家,我要為我的家負責。這樣的愛是不是奠基於快感之上的?如果是的,那麼 “責任” 這個詞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這是我的家。我擁有它,我依賴它,我必須照顧它,然後我就會產生忌妒,因為只要有依賴,就會有恐懼和忌妒。因此當我們說 “我愛我的家,我要為它負責” 時,我們往往會用到 “愛” 這個字,但是再仔細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人們竟然會訓練小孩子去謀殺別人,而且他們接受教育好像只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賺錢,找份工作,好像這就是全部了,難道這一切都算是責任嗎?

所以人們離開不該由你負責(聽眾的笑聲)。對不對?你看見了嗎,先生,我們已經在行使意志力了:我必須怎麼樣,我不能怎麼樣,我應該怎麼樣,我不該怎麼樣。你們一直在運用意志力去求取成就,達成權力、地位與名望。你們一直在運用意志力去掌控一些東西。在我們的人生之中,意志力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同你們所說的,這就是社會、環境及文化的成果。反過來說,我們的文化背景也是由人類塑造成的,因此我們必須質疑意志力是否有任何重要性?因為意志力暗示著衝突、掙扎、矛盾:“我這樣,我必須變成那樣,但若想變成那樣,就必須運用意志力。” 我們的問題是,是否有另一種不必運用意志力的不同行動?

如果我沒有野心,完全不貪心 —— 真正而徹底地不貪心 —— 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變得貪心,因為我已經看見了貪婪的真相及謬誤。

因此我們必須留意的就是不留意本身,不是嗎?我們要留意的就是何時自己沒有在留意,而不是如何保持覺察。只要覺察自己沒有在留意或說出了言不由衷的話,就夠了,只要留意就夠了。不留意會助長災禍,因此當心覺察到自己沒有在留意時,就已經是在留意了,如此一來就什麼也不需要去做了。

當你清晰地看見了某個東西的真相時 —— 清明的心永遠是真實的 —— 那麼除了清明的作用力之外就沒有別的作用力了,這時受傷或不受傷便無關緊要了。

一旦看見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錯誤的,然後採取行動,就沒有傷害或取悅的問題了。

先生,重要的不是什么東西會造成傷害,什麼東西能取悅別人,而是要看到真相是什麼,然後真相就會自動運作。


二、我們生活在圍牆中#

我們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日常之中生活 —— 不是活在一個浪漫的想象世界裡,也不是活在一個嚴禁使用藥物、教條主義式的世界裡,更不是躲到寺廟裡去生活 —— 而是如何活在此地、當下及每天的生活裡,如何活出祥和、高度的智慧,沒有任何挫折或恐懼,充滿著至樂,全心全意地過日子 —— 這當然暗示著冥想 —— 其實這就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

而且絕不可能是自由的。雖然我們有所謂的 “思想自由” 這種東西 —— 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思想本身從來不是自由的,而且永遠也不會帶來自由。思想往往會助長恐懼與快感,但絕不會助長自由,只要有恐懼與快感,愛就不存在了。愛既不是思想,也不是快感,但是對我們而言,愛就是一種快感,因此會助長恐懼。

但是那份有效性一旦透過貪欲或成就欲 ——“我與非我” 所造成的屏障 —— 而變得醜陋時,就會引發競爭及衝突。認清這一切之後,我們要如何高尚地、有效地、不帶著任何殘忍之心地生活下去,而且要跟大自然及其他人建立起完善的關係,裡面沒有任何 “我与你” 的陰影 —— 由思想製造出的屏障?一旦認清了我們所談到的這一切,不是表面上而是真的認清了 —— 那麼這份認識就會拆除掉那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