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al

pi-dal

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the stamp collecting.
twitter
github
bilibili

《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讀書筆記

《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讀書筆記#

作者: [以色列] 尤瓦爾・赫拉利
閱讀時長: 6 小時

這是我在微信讀書中閱讀《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時記錄的筆記和摘錄。


第 3 章 自由:數據霸權與社會公平#

所有的 “感受” 只是所有哺乳動物及鳥類都擁有的生化機制,用來快速運算生存和繁殖的概率。“感受” 的基礎也不是直覺、靈感或自由,而是運算。

因此,感受並非與理性背道而馳,而是體現了進化上的理性。

想避免這種結果,每投入一美元、一分鐘來提升人工智能,就應該同樣投入一美元、一分鐘來提升人類意識。但很遺憾,目前對於人類意識的研究和開發並不多。我們對於人類能力的研發,主要都是為了滿足目前經濟和政治體制的迫切需求,而不是為了讓人類在很久之後仍然是一種保有意識的生物。上司希望我回覆電子郵件越快越好,但他對於我品嚐和欣賞食物的能力毫無興趣。結果就是我連吃飯的時候都在收電子郵件,也就慢慢失去了重視自己感官感受的能力。整個經濟體系逼著我要擴大投資組合、讓投資更多元,但完全沒讓我有動機去擴大同理心,讓我的同理心更多元。於是,我投入大量心力想了解證券交易的種種奧秘,但幾乎不花什麼心思來了解痛苦背後有什麼深層成因。

所有的 “感受” 只是所有哺乳動物及鳥類都擁有的生化機制,用來快速運算生存和繁殖的概率。“感受” 的基礎也不是直覺、靈感或自由,而是運算。

因此,感受並非與理性背道而馳,而是體現了進化上的理性。

想避免這種結果,每投入一美元、一分鐘來提升人工智能,就應該同樣投入一美元、一分鐘來提升人類意識。但很遺憾,目前對於人類意識的研究和開發並不多。我們對於人類能力的研發,主要都是為了滿足目前經濟和政治體制的迫切需求,而不是為了讓人類在很久之後仍然是一種保有意識的生物。上司希望我回覆電子郵件越快越好,但他對於我品嚐和欣賞食物的能力毫無興趣。結果就是我連吃飯的時候都在收電子郵件,也就慢慢失去了重視自己感官感受的能力。整個經濟體系逼著我要擴大投資組合、讓投資更多元,但完全沒讓我有動機去擴大同理心,讓我的同理心更多元。於是,我投入大量心力想了解證券交易的種種奧秘,但幾乎不花什麼心思來了解痛苦背後有什麼深層成因。


第 7 章 民族主義:無法解決全球性問題#

我並不是說國家的凝聚力有什麼不對。大型的系統需要大規模的忠誠才能運轉,而且擴大人類同理心的範圍也肯定有其優點。比較溫和的愛國主義一直是人類創造的最有利的概念之一。相信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值得自己付出忠誠、自己對全體國民有特殊的義務,就能激勵人們關心他人、願意為他人犧牲。如果認為只要沒有民族主義,我們的世界就會是一個人人自由自在的天堂,那麼這會是一個危險的誤解。沒了民族主義,我們更可能面臨部落割據、一片混亂。例如,瑞典、德國與瑞士等和平、繁榮及自由的國家的人,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缺少民族主義的國家則包括阿富汗、索馬里、剛果,以及大多數失敗國家。

我並不是說國家的凝聚力有什麼不對。大型的系統需要大規模的忠誠才能運轉,而且擴大人類同理心的範圍也肯定有其優點。比較溫和的愛國主義一直是人類創造的最有利的概念之一。相信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值得自己付出忠誠、自己對全體國民有特殊的義務,就能激勵人們關心他人、願意為他人犧牲。如果認為只要沒有民族主義,我們的世界就會是一個人人自由自在的天堂,那麼這會是一個危險的誤解。沒了民族主義,我們更可能面臨部落割據、一片混亂。例如,瑞典、德國與瑞士等和平、繁榮及自由的國家的人,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缺少民族主義的國家則包括阿富汗、索馬里、剛果,以及大多數失敗國家。


第 8 章 宗教:神祇只是為國家服務#

正是因為宗教人士太注重詮釋,一旦面對科學,就會處於劣勢。雖然科學家也會投機取巧和扭曲證據,但說到底,科學的真正意義還是在於願意承認失敗、嘗試不同的方法。正因如此,科學家逐漸學會怎樣種出更優良的作物、研製出更好的藥物,但祭司和大師只學會了怎麼找出更好的藉口。幾個世紀以來,就連最虔誠的信徒都開始注意到這種差異,於是宗教權威在越來越多的科技領域節節敗退。這一點也逐漸讓整個世界逐漸走向共同的文明,畢竟只要東西真的有用,人人都會用。

正是因為宗教人士太注重詮釋,一旦面對科學,就會處於劣勢。雖然科學家也會投機取巧和扭曲證據,但說到底,科學的真正意義還是在於願意承認失敗、嘗試不同的方法。正因如此,科學家逐漸學會怎樣種出更優良的作物、研製出更好的藥物,但祭司和大師只學會了怎麼找出更好的藉口。幾個世紀以來,就連最虔誠的信徒都開始注意到這種差異,於是宗教權威在越來越多的科技領域節節敗退。這一點也逐漸讓整個世界逐漸走向共同的文明,畢竟只要東西真的有用,人人都會用。


第 9 章 文化認同:開放與寬容#

讓我們從虛構回到現實,可以看到,現在歐洲關於移民的辯論完全不是善惡兩端立場鮮明的對決。不管是把所有反移民主義者斥為 “法西斯主義者”,還是把所有支持移民主義的人說成 “文化自殺”,都是不正確的。因此,當處理移民爭議的時候,並不該視為要針對某些無法妥協的道德要求進行絕不讓步的抗爭。這是兩種合理的政治立場之間的討論,應該通過標準的民主程序來決定。

讓我們從虛構回到現實,可以看到,現在歐洲關於移民的辯論完全不是善惡兩端立場鮮明的對決。不管是把所有反移民主義者斥為 “法西斯主義者”,還是把所有支持移民主義的人說成 “文化自殺”,都是不正確的。因此,當處理移民爭議的時候,並不該視為要針對某些無法妥協的道德要求進行絕不讓步的抗爭。這是兩種合理的政治立場之間的討論,應該通過標準的民主程序來決定。


第 10 章 恐怖主義:切忌反應過度#

大多數時候,對恐怖主義過度反應所造成的危險,其實是比恐怖分子本身更大的威脅。

甚至可能獲益很大。時不時地,反恐運動造成的政治風暴反而對恐怖分子有利,所以恐怖分子願意賭一把:他們就像握有一手爛牌的賭徒,希望與對手重新洗牌。反正恐怖分子已經沒什麼好輸的了,甚至還有可能大贏一場呢。

政府之所以難以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政權的合法性正來自保證公共領域不受政治暴力的影響。只要某政權的合法性並非來自承諾阻止各種災難,就算確實遇上可怕的災難,政權也能夠承受甚至完全無視。相對地,如果政權的合法性遭到破壞,就算只是個小問題,也可能讓政權徹底崩潰。

這也就形成一種矛盾:正因為現代國家防止政治暴力事件過於成功,反而特別容易受到恐怖主義的影響。

那麼,政府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恐怖主義?成功的反恐行動,應該三管齊下。第一,秘密打擊恐怖組織網絡。第二,媒體必須保持客觀,避免歇斯底里。恐怖大戲如果無法得以宣傳曝光,就不可能成功。不幸的是,媒體往往會免費提供這種宣傳機會,著迷似的報導恐怖襲擊事件,並且把危險過度誇大,因為比起報導糖尿病或空氣污染,報導恐怖主義的報紙銷量高出一大截。第三,則在於每個人的想像力。恐怖分子俘獲了我們的想像力,用來對付我們。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在腦中預演恐怖襲擊,回放著 “9・11” 事件或最近的自殺式炸彈襲擊。恐怖分子殺了 100 人,接著就讓一億人都以為每棵樹後都躲著一個殺人犯。每個公民都該負起責任,從恐怖分子手中把自己的想像力解救出來,提醒自己恐怖威脅的真實程度。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恐懼,才讓媒體不斷報導恐怖主義,讓政府對恐怖主義反應過度。

大多數時候,對恐怖主義過度反應所造成的危險,其實是比恐怖分子本身更大的威脅。

甚至可能獲益很大。時不時地,反恐運動造成的政治風暴反而對恐怖分子有利,所以恐怖分子願意賭一把:他們就像握有一手爛牌的賭徒,希望與對手重新洗牌。反正恐怖分子已經沒什麼好輸的了,甚至還有可能大贏一場呢。

政府之所以難以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政權的合法性正來自保證公共領域不受政治暴力的影響。只要某政權的合法性並非來自承諾阻止各種災難,就算確實遇上可怕的災難,政權也能夠承受甚至完全無視。相對地,如果政權的合法性遭到破壞,就算只是個小問題,也可能讓政權徹底崩潰。

這也就形成一種矛盾:正因為現代國家防止政治暴力事件過於成功,反而特別容易受到恐怖主義的影響。

那麼,政府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恐怖主義?成功的反恐行動,應該三管齊下。第一,秘密打擊恐怖組織網絡。第二,媒體必須保持客觀,避免歇斯底里。恐怖大戲如果無法得以宣傳曝光,就不可能成功。不幸的是,媒體往往會免費提供這種宣傳機會,著迷似的報導恐怖襲擊事件,並且把危險過度誇大,因為比起報導糖尿病或空氣污染,報導恐怖主義的報紙銷量高出一大截。第三,則在於每個人的想像力。恐怖分子俘獲了我們的想像力,用來對付我們。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在腦中預演恐怖襲擊,回放著 “9・11” 事件或最近的自殺式炸彈襲擊。恐怖分子殺了 100 人,接著就讓一億人都以為每棵樹後都躲著一個殺人犯。每個公民都該負起責任,從恐怖分子手中把自己的想像力解救出來,提醒自己恐怖威脅的真實程度。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恐懼,才讓媒體不斷報導恐怖主義,讓政府對恐怖主義反應過度。


第 11 章 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但問題在於,世界比棋盤複雜得多,人的理性不足以完全理解,因此即便理性的領導人,也經常做出非常愚蠢的決定。

但問題在於,世界比棋盤複雜得多,人的理性不足以完全理解,因此即便理性的領導人,也經常做出非常愚蠢的決定。


第 12 章 謙遜:地球不是繞著你轉#

而在所有形式的謙遜當中,或許最重要的就是在神的面前謙遜。每次講到神,人們往往都自稱卑微,但轉頭就以神之名,對同胞頤指氣使。

而在所有形式的謙遜當中,或許最重要的就是在神的面前謙遜。每次講到神,人們往往都自稱卑微,但轉頭就以神之名,對同胞頤指氣使。


第 13 章 神:不要妄稱神的名#

道德的重點並不是 “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 “減少痛苦”。所以,想讓自己是個有道德的人,不需要相信任何神話或故事,只要好好了解 “痛苦” 的深義就行。如果你真的明白某個行為會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自然就不會去做。人類確實有著謀殺、強姦和偷盜等行為,但這是因為他們對於這一行為所造成的苦痛還不夠了解。他們一心滿足於自己當下的色慾或貪婪,而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甚至是對自己的長期影響。就算在審問逼供的時候,這些審問者雖然刻意要讓被審問者感受巨大的痛苦,但對於自己也要運用各種方式減輕痛苦的感受,暫時放下人性,以求與自己的行為保持距離。

事實上,你可能根本不會去殺害那個你仇恨的對象,但心中的怒火卻連燒多年。這種時候,你雖然沒有傷害任何人,卻傷害了你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應該設法克制自己的憤怒,最自然的考慮就是為了自己好,而不是因為什麼神的旨意。與其殺害某個深惡痛絕的敵人,還不如從一開始心中就毫無憤怒,感受必然更佳。

道德的重點並不是 “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 “減少痛苦”。所以,想讓自己是個有道德的人,不需要相信任何神話或故事,只要好好了解 “痛苦” 的深義就行。如果你真的明白某個行為會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自然就不會去做。人類確實有著謀殺、強姦和偷盜等行為,但這是因為他們對於這一行為所造成的苦痛還不夠了解。他們一心滿足於自己當下的色慾或貪婪,而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甚至是對自己的長期影響。就算在審問逼供的時候,這些審問者雖然刻意要讓被審問者感受巨大的痛苦,但對於自己也要運用各種方式減輕痛苦的感受,暫時放下人性,以求與自己的行為保持距離。

事實上,你可能根本不會去殺害那個你仇恨的對象,但心中的怒火卻連燒多年。這種時候,你雖然沒有傷害任何人,卻傷害了你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應該設法克制自己的憤怒,最自然的考慮就是為了自己好,而不是因為什麼神的旨意。與其殺害某個深惡痛絕的敵人,還不如從一開始心中就毫無憤怒,感受必然更佳。


第 14 章 世俗主義:面對你的不完美#

每一種宗教、意識形態和信條都會有自己的陰影,而無論你遵守的是哪一種信條,都該看到自己的陰影,避免自己天真地相信 “我們不會這樣”。與大多數傳統宗教相比,世俗主義的科學至少還有一大優勢:不害怕自己的陰影,原則上也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盲點。如果你相信有某種超越一切的力量會揭示絕對的真理,就無法允許自己承認任何錯誤,因為這會讓你所相信的整套故事轟然坍塌。然而,如果你相信一切就是充滿缺點的人類試著要追尋真相,就能夠坦然承認這一過程中會犯的錯誤。

每一種宗教、意識形態和信條都會有自己的陰影,而無論你遵守的是哪一種信條,都該看到自己的陰影,避免自己天真地相信 “我們不會這樣”。與大多數傳統宗教相比,世俗主義的科學至少還有一大優勢:不害怕自己的陰影,原則上也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盲點。如果你相信有某種超越一切的力量會揭示絕對的真理,就無法允許自己承認任何錯誤,因為這會讓你所相信的整套故事轟然坍塌。然而,如果你相信一切就是充滿缺點的人類試著要追尋真相,就能夠坦然承認這一過程中會犯的錯誤。


第 15 章 無知:你知道的比你想像的少#

這不一定是壞事。人類對群體思維的依賴,使我們成為世界的主人,知識的錯覺讓我們能夠繼續愉快地生活,而不會陷入無謂的努力,並避免試圖自行理解身邊的一切。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智人相信別人的知識,實在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

更糟糕的是,強大的權力總會扭曲事實真相。權力就是要改變現實,而不是看清現實。手中拿著錘子,一切看起來都像釘子;手中握有強大的權力,一切好像都正在等著你介入。就算你設法抑制了這種衝動,周圍的人也絕不會忘記你手上握著這把巨大的錘子。任何人和你說話,會有意無意地夾帶其他議題,因此你永遠無法完全相信他們的話,就像是一位蘇丹絕不能相信自己的臣屬會把真相都告訴他。

因此,領導者面對的是雙重限制:如果待在權力中心,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極度扭曲;如果勇敢來到周圍,又會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而且,情況只會日益惡化。在未來幾十年間,世界將變得比現在更加複雜。無論你是國王還是小兵,任何人類個體都會越來越不了解塑造世界的各種科技裝備、經濟潮流和政治動力。正如蘇格拉底在 2000 多年前就已經觀察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

這不一定是壞事。人類對群體思維的依賴,使我們成為世界的主人,知識的錯覺讓我們能夠繼續愉快地生活,而不會陷入無謂的努力,並避免試圖自行理解身邊的一切。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智人相信別人的知識,實在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

更糟糕的是,強大的權力總會扭曲事實真相。權力就是要改變現實,而不是看清現實。手中拿著錘子,一切看起來都像釘子;手中握有強大的權力,一切好像都正在等著你介入。就算你設法抑制了這種衝動,周圍的人也絕不會忘記你手上握著這把巨大的錘子。任何人和你說話,會有意無意地夾帶其他議題,因此你永遠無法完全相信他們的話,就像是一位蘇丹絕不能相信自己的臣屬會把真相都告訴他。

因此,領導者面對的是雙重限制:如果待在權力中心,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極度扭曲;如果勇敢來到周圍,又會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而且,情況只會日益惡化。在未來幾十年間,世界將變得比現在更加複雜。無論你是國王還是小兵,任何人類個體都會越來越不了解塑造世界的各種科技裝備、經濟潮流和政治動力。正如蘇格拉底在 2000 多年前就已經觀察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


第 16 章 正義:人類的道德困境#

當代世界大多數的不公正,並不是來自個人的偏見,而是來自大規模的結構性偏見,但我們這種狩獵採集者的大腦尚未進化出能夠察覺結構性偏見的能力。每個人至少是某些結構性偏見的共犯,而我們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認清這些事實。為了寫本書,我才有機會好好做做這項功課。當討論全球性問題的時候,我經常犯的錯就是只看到全球精英階層的觀點,而忽略了各種弱勢群體的想法。全球精英掌控了話語權,因此我們不可能錯過他們的觀點。但相較之下,弱勢群體通常會遭到禁聲,我們也就很容易遺忘他們。並非我們真的有惡意,而只是由於純粹的無知。

當代世界大多數的不公正,並不是來自個人的偏見,而是來自大規模的結構性偏見,但我們這種狩獵採集者的大腦尚未進化出能夠察覺結構性偏見的能力。每個人至少是某些結構性偏見的共犯,而我們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認清這些事實。為了寫本書,我才有機會好好做做這項功課。當討論全球性問題的時候,我經常犯的錯就是只看到全球精英階層的觀點,而忽略了各種弱勢群體的想法。全球精英掌控了話語權,因此我們不可能錯過他們的觀點。但相較之下,弱勢群體通常會遭到禁聲,我們也就很容易遺忘他們。並非我們真的有惡意,而只是由於純粹的無知。


第 17 章 後真相時代:謊言萬世永存#

人類歷史上,學者總會碰上這個問題:自己究竟是為當權者服務,還是為真相服務?學者的目標,究竟是要讓所有人相信同一套故事而團結起來,還是讓所有人知道真相,就算因此成為一盤散沙也在所不惜?到目前為止,那些既有學術派頭,手中又握有重要權力的人(如基督教的神職人員),都是先注重團結,後講究真相。也正是因此,才讓他們權威赫赫。對人類這個物種來說,喜歡權力過於真相。我們把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拿來努力控制世界,而非努力理解世界;而且就算我們努力理解世界,通常也是為了事後更容易地控制世界。所以,如果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以真相為上,無視各種虛構的神話,智人社群大概只會讓你大失所望,還不如去黑猩猩社群碰碰運氣呢。

第一條黃金法則: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如果你總是免費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世界的產品。假設有個神秘的億萬富翁向你提議:“我每個月給你 30 美元,而你要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在你心中植入我想植入的各種政治和商業偏見。” 理智的人大概都會拒絕。這個神秘的億萬富翁稍微改變了一下提議:“你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而我為你提供的這項服務完全免費!” 忽然之間,全球就有幾億人覺得這真是個好主意。我們可別把這些人當榜樣。第二條黃金法則:如果覺得某些問題似乎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真正努力閱讀相關的科學文獻。所謂的科學文獻,指的是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由知名學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科學當然有其局限性,也曾犯下許多錯誤。儘管如此,但在近幾個世紀,科學界仍然是我們最可靠的知識來源。如果你覺得科學界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有誤,這種可能性絕對存在,但你至少該去弄懂自己到底在否定怎樣的科學理論,也要找出實證來支持自己的想法。至於科學家,應該更努力地加入目前的公共議題討論。不論是醫學還是歷史學,只要相關討論牽涉自己的專業領域,科學家就不該害怕發聲。沉默不代表中立,只代表支持現狀。當然,繼續進行學術研究、把結果發表在只有少數專家閱讀的科學期刊上,這件事仍然十分重要。然而,同樣該受到重視的是通過科普書籍,甚至運用藝術和小說,向大眾傳播最新的科學理論。

人類歷史上,學者總會碰上這個問題:自己究竟是為當權者服務,還是為真相服務?學者的目標,究竟是要讓所有人相信同一套故事而團結起來,還是讓所有人知道真相,就算因此成為一盤散沙也在所不惜?到目前為止,那些既有學術派頭,手中又握有重要權力的人(如基督教的神職人員),都是先注重團結,後講究真相。也正是因此,才讓他們權威赫赫。對人類這個物種來說,喜歡權力過於真相。我們把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拿來努力控制世界,而非努力理解世界;而且就算我們努力理解世界,通常也是為了事後更容易地控制世界。所以,如果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以真相為上,無視各種虛構的神話,智人社群大概只會讓你大失所望,還不如去黑猩猩社群碰碰運氣呢。

第一條黃金法則: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如果你總是免費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世界的產品。假設有個神秘的億萬富翁向你提議:“我每個月給你 30 美元,而你要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在你心中植入我想植入的各種政治和商業偏見。” 理智的人大概都會拒絕。這個神秘的億萬富翁稍微改變了一下提議:“你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而我為你提供的這項服務完全免費!” 忽然之間,全球就有幾億人覺得這真是個好主意。我們可別把這些人當榜樣。第二條黃金法則:如果覺得某些問題似乎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真正努力閱讀相關的科學文獻。所謂的科學文獻,指的是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由知名學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科學當然有其局限性,也曾犯下許多錯誤。儘管如此,但在近幾個世紀,科學界仍然是我們最可靠的知識來源。如果你覺得科學界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有誤,這種可能性絕對存在,但你至少該去弄懂自己到底在否定怎樣的科學理論,也要找出實證來支持自己的想法。至於科學家,應該更努力地加入目前的公共議題討論。不論是醫學還是歷史學,只要相關討論牽涉自己的專業領域,科學家就不該害怕發聲。沉默不代表中立,只代表支持現狀。當然,繼續進行學術研究、把結果發表在只有少數專家閱讀的科學期刊上,這件事仍然十分重要。然而,同樣該受到重視的是通過科普書籍,甚至運用藝術和小說,向大眾傳播最新的科學理論。


第 18 章 未來不是科幻小說:無法逃離的母體#

事實上,人類之所以能夠主宰世界,主要並不是因為發明了刀子、殺死了猛獁象,而是因為能夠操控心智。心智並不是自由塑造歷史行為和生物現實的主體,而是被歷史和生物學塑造的客體。就算是我們最珍視的那些理想(自由、愛、創造力),也和石刀沒什麼不同,都是某個人為殺死某頭猛獁象而打造的。看看目前最頂尖的科學理論和最先進的技術工具就知道,心智一直都受到各種操控。事實上,就沒有什麼 “真實的自我” 能夠免於被操控。

我們喜歡那個製造石刀的故事,但不喜歡自己成了故事裡的那把石刀。所以,把那個猛獁象的故事改編成母體版本會是這樣:“心智想像出一個機器人;親手製造出一個機器人;機器人殺死恐怖分子,但也想控制心智;心智殺死了機器人。” 然而,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這裡的問題並不在於心智能否殺掉機器人,而在於一開始想像出機器人的那個心智,早就屬於受各種操控所生成的產品。所以,殺掉機器人無法讓我們得到自由。

《美麗新世界》的基本假設是:人類就是生化算法,而科學可以破解這套算法,再運用技術加以操控。

如果想要控制民眾,利用 “愛” 和 “快樂” 會比利用 “恐懼” 和 “暴力” 更為可靠。

不同於《黑客帝國》和《楚門的世界》,赫胥黎質疑的是究竟會不會有人真想逃離,也就是質疑了逃離的可能性。既然你的大腦和 “自我” 都是母體的一部分,想逃離母體,就必須要逃離自我。這個可能性一直值得探索。在 21 世紀,擺脫對自我的狹義定義也可能成為必需的生存技能。

事實上,人類之所以能夠主宰世界,主要並不是因為發明了刀子、殺死了猛獁象,而是因為能夠操控心智。心智並不是自由塑造歷史行為和生物現實的主體,而是被歷史和生物學塑造的客體。就算是我們最珍視的那些理想(自由、愛、創造力),也和石刀沒什麼不同,都是某個人為殺死某頭猛獁象而打造的。看看目前最頂尖的科學理論和最先進的技術工具就知道,心智一直都受到各種操控。事實上,就沒有什麼 “真實的自我” 能夠免於被操控。

我們喜歡那個製造石刀的故事,但不喜歡自己成了故事裡的那把石刀。所以,把那個猛獁象的故事改編成母體版本會是這樣:“心智想像出一個機器人;親手製造出一個機器人;機器人殺死恐怖分子,但也想控制心智;心智殺死了機器人。” 然而,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這裡的問題並不在於心智能否殺掉機器人,而在於一開始想像出機器人的那個心智,早就屬於受各種操控所生成的產品。所以,殺掉機器人無法讓我們得到自由。

《美麗新世界》的基本假設是:人類就是生化算法,而科學可以破解這套算法,再運用技術加以操控。

如果想要控制民眾,利用 “愛” 和 “快樂” 會比利用 “恐懼” 和 “暴力” 更為可靠。

不同於《黑客帝國》和《楚門的世界》,赫胥黎質疑的是究竟會不會有人真想逃離,也就是質疑了逃離的可能性。既然你的大腦和 “自我” 都是母體的一部分,想逃離母體,就必須要逃離自我。這個可能性一直值得探索。在 21 世紀,擺脫對自我的狹義定義也可能成為必需的生存技能。


第 19 章 教育: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信息,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信息,判斷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 “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意(creativity)。說得寬泛一點兒,學校不應該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仍然保持心智平衡。想跟上 2050 年的世界,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未來的重大改變,很有可能改變人生的基本架構,讓 “不連續性” 成為最顯著的特徵。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得順風順水,需要心態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人類將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並要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但麻煩的是,教孩子擁抱未知、保持心態平衡,比教他們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要困難許多。人的韌性光靠讀書聽課是培養不出來的。現在的教師多半也是舊教育系統下的產物,通常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都不夠靈活。

多數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們不太懂現在這個世界。過去,聽大人的話會是個相對安全的選項,因為在當時,他們確實懂那個世界,而且世界的變化並不快。但 21 世紀不一樣。變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你永遠無法知道,大人告訴你的到底是永恆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

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信息,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信息,判斷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 “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意(creativity)。說得寬泛一點兒,學校不應該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仍然保持心智平衡。想跟上 2050 年的世界,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未來的重大改變,很有可能改變人生的基本架構,讓 “不連續性” 成為最顯著的特徵。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得順風順水,需要心態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人類將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並要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但麻煩的是,教孩子擁抱未知、保持心態平衡,比教他們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要困難許多。人的韌性光靠讀書聽課是培養不出來的。現在的教師多半也是舊教育系統下的產物,通常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都不夠靈活。

多數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們不太懂現在這個世界。過去,聽大人的話會是個相對安全的選項,因為在當時,他們確實懂那個世界,而且世界的變化並不快。但 21 世紀不一樣。變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你永遠無法知道,大人告訴你的到底是永恆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


第 20 章 意義:人生不是虛構的故事#

如果我們無法留下什麼有形的東西(例如基因或詩歌),或許只要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兒,也就足夠了。如果你幫了某個人,而他又去幫了其他人,這樣下去就有助於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好,就像穿起一個 “善的聯結”,而你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環節。或許你也可以好好教導某個聰慧但不善與人相處的孩子,而他最後會成為醫生,拯救千百人的生命。又或許,你可以幫助一位老太太過馬路,讓她的人生有一小時開開心心。雖然這些做法確實有優點,但一串善意好像和一串海龜沒有多大差異:我們還是不知道意義在哪兒。有位智者被問到人生的意義。他說:“我知道的是,我在這裡是為了幫助其他人。但我不知道的是,究竟為什麼其他人在這裡?”

如果個人身份認同和整個社會系統都是以某個故事為基礎,就很難再去質疑這個故事。原因並不是這個故事證據齊全,而是因為一旦崩潰就會引發個人和社會的災難。在歷史上,屋頂有時比地基更重要。

但如果你想知道的是如何達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就像孔子那樣),真相往往只是一種負擔,而禮儀和儀式反而是你最好的夥伴。

就算是在愛情裡,不管是羅密歐還是有著煩惱的少年維特,都知道如果沒有犧牲就不是真愛。犧牲除了能讓愛人相信你有多真情,還能讓你自己相信自己真的在戀愛。你認為女性為什麼想要對方為自己戴上鑽戒?對方一旦做出如此巨大的經濟犧牲,就得說服自己,這一切一定有價值、有意義。

有了犧牲,不僅能增強你對故事的信心,還常常能替代你對它的所有其他義務。人類絕大多數偉大的故事,都規定了一些大多數人根本無法實現的理想。

所以,與其他的故事一樣,自由主義故事也以 “創造” 作為開端。根據自由主義,創造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而我就是創造者。那麼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通過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去創造意義。任何事物只要限制了人類自由地去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的能力,就會限制宇宙的意義。所以,最高的理想就是有擺脫這些限制的自由。

比較好的做法是設法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智,了解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每次腦子裡浮現什麼奇思妙想,就急著想要實現。

想要了解自己,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承認 “自我” 也是個虛構的故事,會通過心智思維的複雜機制,不斷製造、更新和重寫。我腦中有個講故事的人,會解釋我是哪裡來的、要去往何方,以及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就像政府在解釋近來的政治動盪,這位腦中的敘事者總是一再犯錯,但很少承認。一如政府用旗幟、画像和遊行來建立國家神話,我內心的宣傳機器也會用珍貴的記憶、寶貴的創傷建立起個人神話,但這些記憶與創傷往往並不等同於真相。

因此,如果你真想了解自己,並不該相信你的社交帳號,或者內心告訴你的那個故事,而是要觀察身體和心智的實際流動。你會發現,種種想法、情緒和欲望的來去沒有理由,也由不得你命令,就像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風,吹亂了你的頭髮。你既不是風,也不是你體驗到的那些想法、情緒和欲望,當然更不是你心中以事後之明整理消毒過的那些故事。你只是經歷了這一切,既無法控制,也不能擁有,你更不等同於這一切。當人類問 “我是哪個時候” 的時候,希望能得到一個故事作為答案。其實,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你並不是一個故事。

根據佛教的說法,宇宙有三個基本現實:一切事物都會不斷改變(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沒有永恆的本質(諸法無我),沒有什麼能永遠令人滿意(諸漏皆苦)。

根據佛教的說法,生命本來就沒有意義,所以人類也不用去創造任何意義。人只要知道一切本來就沒有意義,就能不再依戀,不再追求空的事物,於是得到解脫。所以,人如果問:“我該做什麼?” 佛會說:“什麼都不要做。” 我們的問題就是我們總是在做些什麼。肉體層面或許還有可能什麼都不做(畢竟我們可以閉著眼睛靜坐幾個小時),但在精神層面,我們總是忙著創造各種故事和身份,在腦中進行各種戰爭並贏得勝利。真正的不做什麼,是要連心靈也休息,什麼都不去創造。

人類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靠創造和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但也因此,人類特別拙於判斷虛構和現實的差異。畢竟我們要無視兩者的差異,才能得以生存,過於計較,就會受苦。因為,世界上最真實的東西就是痛苦。

所以,只要政客的話語開始掺雜一些神秘的語詞,就該提高警惕。面對真實的痛苦,這些人可能會用某些空泛難解的表達來加以包裝,作為申辯。其中有四個詞要特別小心:犧牲、永恆、純淨、恢復。只要聽到其中任何一個,心中就該警鈴大作。如果領導人常常說 “他們的犧牲,將能恢復我們這個永恆國家的純淨” 之類的話,你就該知道自己問題大了。想要維持理智,就要記得把這些空話轉回現實:有士兵痛苦地哭泣,有婦女遭到毆打和殘虐,有兒童恐懼地顫抖。所以,如果真想知道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自己的身份,最好的出發點就是開始觀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答案永遠不會是一個故事。

如果我們無法留下什麼有形的東西(例如基因或詩歌),或許只要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兒,也就足夠了。如果你幫了某個人,而他又去幫了其他人,這樣下去就有助於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好,就像穿起一個 “善的聯結”,而你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環節。或許你也可以好好教導某個聰慧但不善與人相處的孩子,而他最後會成為醫生,拯救千百人的生命。又或許,你可以幫助一位老太太過馬路,讓她的人生有一小時開開心心。雖然這些做法確實有優點,但一串善意好像和一串海龜沒有多大差異:我們還是不知道意義在哪兒。有位智者被問到人生的意義。他說:“我知道的是,我在這裡是為了幫助其他人。但我不知道的是,究竟為什麼其他人在這裡?”

如果個人身份認同和整個社會系統都是以某個故事為基礎,就很難再去質疑這個故事。原因並不是這個故事證據齊全,而是因為一旦崩潰就會引發個人和社會的災難。在歷史上,屋頂有時比地基更重要。

但如果你想知道的是如何達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就像孔子那樣),真相往往只是一種負擔,而禮儀和儀式反而是你最好的夥伴。

就算是在愛情裡,不管是羅密歐還是有著煩惱的少年維特,都知道如果沒有犧牲就不是真愛。犧牲除了能讓愛人相信你有多真情,還能讓你自己相信自己真的在戀愛。你認為女性為什麼想要對方為自己戴上鑽戒?對方一旦做出如此巨大的經濟犧牲,就得說服自己,這一切一定有價值、有意義。

有了犧牲,不僅能增強你對故事的信心,還常常能替代你對它的所有其他義務。人類絕大多數偉大的故事,都規定了一些大多數人根本無法實現的理想。

所以,與其他的故事一樣,自由主義故事也以 “創造” 作為開端。根據自由主義,創造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而我就是創造者。那麼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通過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去創造意義。任何事物只要限制了人類自由地去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的能力,就會限制宇宙的意義。所以,最高的理想就是有擺脫這些限制的自由。

比較好的做法是設法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智,了解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每次腦子裡浮現什麼奇思妙想,就急著想要實現。

想要了解自己,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承認 “自我” 也是個虛構的故事,會通過心智思維的複雜機制,不斷製造、更新和重寫。我腦中有個講故事的人,會解釋我是哪裡來的、要去往何方,以及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就像政府在解釋近來的政治動盪,這位腦中的敘事者總是一再犯錯,但很少承認。一如政府用旗幟、画像和遊行來建立國家神話,我內心的宣傳機器也會用珍貴的記憶、寶貴的創傷建立起個人神話,但這些記憶與創傷往往並不等同於真相。

因此,如果你真想了解自己,並不該相信你的社交帳號,或者內心告訴你的那個故事,而是要觀察身體和心智的實際流動。你會發現,種種想法、情緒和欲望的來去沒有理由,也由不得你命令,就像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風,吹亂了你的頭髮。你既不是風,也不是你體驗到的那些想法、情緒和欲望,當然更不是你心中以事後之明整理消毒過的那些故事。你只是經歷了這一切,既無法控制,也不能擁有,你更不等同於這一切。當人類問 “我是哪個時候” 的時候,希望能得到一個故事作為答案。其實,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你並不是一個故事。

根據佛教的說法,宇宙有三個基本現實:一切事物都會不斷改變(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沒有永恆的本質(諸法無我),沒有什麼能永遠令人滿意(諸漏皆苦)。

根據佛教的說法,生命本來就沒有意義,所以人類也不用去創造任何意義。人只要知道一切本來就沒有意義,就能不再依戀,不再追求空的事物,於是得到解脫。所以,人如果問:“我該做什麼?” 佛會說:“什麼都不要做。” 我們的問題就是我們總是在做些什麼。肉體層面或許還有可能什麼都不做(畢竟我們可以閉著眼睛靜坐幾個小時),但在精神層面,我們總是忙著創造各種故事和身份,在腦中進行各種戰爭並贏得勝利。真正的不做什麼,是要連心靈也休息,什麼都不去創造。

人類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靠創造和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但也因此,人類特別拙於判斷虛構和現實的差異。畢竟我們要無視兩者的差異,才能得以生存,過於計較,就會受苦。因為,世界上最真實的東西就是痛苦。

所以,只要政客的話語開始掺雜一些神秘的語詞,就該提高警惕。面對真實的痛苦,這些人可能會用某些空泛難解的表達來加以包裝,作為申辯。其中有四個詞要特別小心:犧牲、永恆、純淨、恢復。只要聽到其中任何一個,心中就該警鈴大作。如果領導人常常說 “他們的犧牲,將能恢復我們這個永恆國家的純淨” 之類的話,你就該知道自己問題大了。想要維持理智,就要記得把這些空話轉回現實:有士兵痛苦地哭泣,有婦女遭到毆打和殘虐,有兒童恐懼地顫抖。所以,如果真想知道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自己的身份,最好的出發點就是開始觀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答案永遠不會是一個故事。


第 21 章 重新認識自己:人類心智的奧秘#

有人會問些人生大問題,他們並不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吸氣、什麼時候呼氣,而只是想知道人死之後會怎樣。然而,人生真正的謎並不是發生在死後,而是在生前。想懂 “死”,就得先懂 “生”。

我從觀察自己呼吸所學到的第一件事是:雖然我讀了那麼多書,在大學上了那麼多課,但對自己的心智幾乎一無所知,而且根本沒什麼辦法控制心智。無論我怎麼努力,還是會想到別的事情,專心觀察氣息如何進出鼻孔的時間怎樣也撐不過 10 秒。多年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就是我人生的主宰,是我個人品牌的首席執行官,但禪修不過短短幾小時,就足以證明我對自己幾乎沒有任何控制的能力。我非但不是首席執行官,就連當個看門的也不太夠格。雖然我只是站在自己身體的大門(鼻孔)旁,觀察一下有什麼進來、有哪些出去,但沒一會兒我就擅離職守了。那真的是一次讓我大開眼界的經歷。

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發生了兩件事。第一,過去的燧石刀已經發展成現在的核武器,社會秩序崩塌的可能性更高。第二,過去洞穴裡的壁畫已經發展成現在的電視廣播,要迷惑大眾也變得更容易。在不遠的未來,算法就可能為這一切發展畫下句點,人類將再也無法觀察到真正的自己,而是由算法為人類決定我們是誰、該知道關於自己的哪些事。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內,我們還有選擇。只要努力,我們還是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但如果真要把握這個機會,最好從現在開始。

有人會問些人生大問題,他們並不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吸氣、什麼時候呼氣,而只是想知道人死之後會怎樣。然而,人生真正的謎並不是發生在死後,而是在生前。想懂 “死”,就得先懂 “生”。

我從觀察自己呼吸所學到的第一件事是:雖然我讀了那麼多書,在大學上了那麼多課,但對自己的心智幾乎一無所知,而且根本沒什麼辦法控制心智。無論我怎麼努力,還是會想到別的事情,專心觀察氣息如何進出鼻孔的時間怎樣也撐不過 10 秒。多年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就是我人生的主宰,是我個人品牌的首席執行官,但禪修不過短短幾小時,就足以證明我對自己幾乎沒有任何控制的能力。我非但不是首席執行官,就連當個看門的也不太夠格。雖然我只是站在自己身體的大門(鼻孔)旁,觀察一下有什麼進來、有哪些出去,但沒一會兒我就擅離職守了。那真的是一次讓我大開眼界的經歷。

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發生了兩件事。第一,過去的燧石刀已經發展成現在的核武器,社會秩序崩塌的可能性更高。第二,過去洞穴裡的壁畫已經發展成現在的電視廣播,要迷惑大眾也變得更容易。在不遠的未來,算法就可能為這一切發展畫下句點,人類將再也無法觀察到真正的自己,而是由算法為人類決定我們是誰、該知道關於自己的哪些事。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內,我們還有選擇。只要努力,我們還是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但如果真要把握這個機會,最好從現在開始。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