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 阿德勒的哲学课 2》读书笔记#
作者: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阅读时长: 3 小时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中阅读《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 阿德勒的哲学课 2》时记录的笔记和摘录。
推荐序一 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大部分的人爱质疑。当你获得了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却发现原因是你需要面对自己童年时受过的伤、用爱而不是恨来对待这个给过你伤害的世界,这种感受是令人震惊的。不是理论没用,而是你自己的病还没治好。相对于爱,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比爱容易,操作简单而且责任不在我,甚至让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结果就是相互对抗,两败俱伤。你内心的伤痛永远得不到疗愈的机会,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沉渣泛起、雷霆万钧。要选择爱,首先要过伤害这一关。明明遭遇过伤害,却要报之以琼瑶。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知识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很多情侣宁愿吵架也不愿意剖析内心的伤痛,因为愤怒比心碎好过得多。如果你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假装没事的云淡风轻,如果你想要追求明白通达的幸福感,你第一个要具备的就是直面自己内心伤痛的勇气。而这,才是阿德勒哲学之路的第一步。
大部分的人爱质疑。当你获得了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却发现原因是你需要面对自己童年时受过的伤、用爱而不是恨来对待这个给过你伤害的世界,这种感受是令人震惊的。不是理论没用,而是你自己的病还没治好。相对于爱,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比爱容易,操作简单而且责任不在我,甚至让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结果就是相互对抗,两败俱伤。你内心的伤痛永远得不到疗愈的机会,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沉渣泛起、雷霆万钧。要选择爱,首先要过伤害这一关。明明遭遇过伤害,却要报之以琼瑶。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知识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很多情侣宁愿吵架也不愿意剖析内心的伤痛,因为愤怒比心碎好过得多。如果你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假装没事的云淡风轻,如果你想要追求明白通达的幸福感,你第一个要具备的就是直面自己内心伤痛的勇气。而这,才是阿德勒哲学之路的第一步。
推荐序二 “自立” 尽头的爱#
如果你决定信赖一个人,就要无条件地信赖,不计后果,不怕伤害。否则你就不是真的信赖他…… 在爱情中不存在所谓对的人或错的人,如果你决定爱他,那就是对的人。所谓的命中注定,不过是你的决定和行动…… 我爱他,跟他无关……
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式 “自立” 的含义,你就会明白 “自立” 这简单两字所包含的艰难和沉重。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
一个信奉阿德勒哲学的人,是人群中的隐者。“自立” 的背后,是无边的孤独。想想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时,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 “理所当然” 的期待。当然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但是亲人朋友是否伸出援手,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与他无关。或者他也可以期待,但这种期待是否被满足,也是他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从自立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当然他也不再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负有什么 “理所当然” 的责任,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课题。去掉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以控制和期待来相互联系的方式,在一个个彼此独立的课题面前,他怎么能不孤独呢?
如果你决定信赖一个人,就要无条件地信赖,不计后果,不怕伤害。否则你就不是真的信赖他…… 在爱情中不存在所谓对的人或错的人,如果你决定爱他,那就是对的人。所谓的命中注定,不过是你的决定和行动…… 我爱他,跟他无关……
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式 “自立” 的含义,你就会明白 “自立” 这简单两字所包含的艰难和沉重。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
一个信奉阿德勒哲学的人,是人群中的隐者。“自立” 的背后,是无边的孤独。想想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时,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 “理所当然” 的期待。当然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但是亲人朋友是否伸出援手,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与他无关。或者他也可以期待,但这种期待是否被满足,也是他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从自立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当然他也不再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负有什么 “理所当然” 的责任,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课题。去掉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以控制和期待来相互联系的方式,在一个个彼此独立的课题面前,他怎么能不孤独呢?
译者序#
要想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幸福,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把人生的主语由 “我” 变为 “我们”。并且,通过既不是对 “你” 也不是对 “我”,而是对 “我们” 的贡献感,完成自立、获得勇气、走向幸福。最后,作者还由爱身边的人到爱全人类这个话题入手,详细阐释了 “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正如个体会不断成长进步一样,整个人类也应该在 “共同体感觉” 的引导下不断进步和完善。
要想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幸福,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把人生的主语由 “我” 变为 “我们”。并且,通过既不是对 “你” 也不是对 “我”,而是对 “我们” 的贡献感,完成自立、获得勇气、走向幸福。最后,作者还由爱身边的人到爱全人类这个话题入手,详细阐释了 “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正如个体会不断成长进步一样,整个人类也应该在 “共同体感觉” 的引导下不断进步和完善。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近代哲学巨匠康德曾经说:“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
近代哲学巨匠康德曾经说:“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
教育的目标是 “自立”#
假如抛开 “自立” 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指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教育是沦为强制性的 “干涉”,还是止于促其自立的 “帮助”?这完全取决于教育者、咨询师以及指导者的态度。
假如抛开 “自立” 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指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教育是沦为强制性的 “干涉”,还是止于促其自立的 “帮助”?这完全取决于教育者、咨询师以及指导者的态度。
所谓尊重就是 “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重。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重。
假如拥有 “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我们一般认为的共鸣,也就是想着 “我也是一样的心情” 去同意对方的意见,其实这只不过是赞同而非共鸣。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我们一般认为的共鸣,也就是想着 “我也是一样的心情” 去同意对方的意见,其实这只不过是赞同而非共鸣。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无法改变” 的真正理由#
为了肯定 “现在” 而去肯定不幸的 “过去”。
所谓的过去,并不是无法回去,而是根本 “不存在”。只要不认清这一点,就无法搞懂目的论的本质。
为了肯定 “现在” 而去肯定不幸的 “过去”。
所谓的过去,并不是无法回去,而是根本 “不存在”。只要不认清这一点,就无法搞懂目的论的本质。
你的 “现在” 决定了过去#
我们个人也一样。人人都是 “我” 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 “现在的我” 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我们个人也一样。人人都是 “我” 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 “现在的我” 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 “魔法”#
假如我听他倾诉 “可恶的他人” 和 “可怜的自己”,然后再随声附和地说些 “那一定很痛苦吧” 或者 “你根本没有错” 之类的安慰话,对方也许会得到一时的慰藉,也许会产生一种 “接受心理辅导真好” 或者 “和这个人交谈真好” 之类的满足感。但是,这之后的每一天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倘若再次受伤还会想要寻求治疗。最终这不就成了一种依赖了吗?正因为如此,阿德勒心理学要谈论的是 “以后怎么做”。
假如我听他倾诉 “可恶的他人” 和 “可怜的自己”,然后再随声附和地说些 “那一定很痛苦吧” 或者 “你根本没有错” 之类的安慰话,对方也许会得到一时的慰藉,也许会产生一种 “接受心理辅导真好” 或者 “和这个人交谈真好” 之类的满足感。但是,这之后的每一天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倘若再次受伤还会想要寻求治疗。最终这不就成了一种依赖了吗?正因为如此,阿德勒心理学要谈论的是 “以后怎么做”。
教室是一个民主国家#
阿德勒思想并非无视法律或规则。不过,这里的规则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对于班级管理都非常重要。
阿德勒思想并非无视法律或规则。不过,这里的规则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对于班级管理都非常重要。
问题行为的 “目的” 是什么#
是的。他们并不是在做 “好事”,只不过是在做 “能获得表扬的事”。并且,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这种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此一来,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
是的。他们并不是在做 “好事”,只不过是在做 “能获得表扬的事”。并且,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这种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此一来,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
憎恶我吧!抛弃我吧!#
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就是这么一种心理。
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就是这么一种心理。
以 “暴力” 为名的交流#
作为暴力 “原因” 被列举出来的对方说了什么或者是态度如何具有挑衅性,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暴力的 “目的” 只有一个,应该考虑的是 “以后怎么做”。
作为暴力 “原因” 被列举出来的对方说了什么或者是态度如何具有挑衅性,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暴力的 “目的” 只有一个,应该考虑的是 “以后怎么做”。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我要介绍一段康德的话。关于自立,他是这么说的:“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让学生说出 “多亏了先生才能毕业” 或者 “多亏了先生才能及格” 之类的话的教育者,在真正意义的教育上是失败的,必须令学生们感到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这一切。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这个道理。
我要介绍一段康德的话。关于自立,他是这么说的:“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让学生说出 “多亏了先生才能毕业” 或者 “多亏了先生才能及格” 之类的话的教育者,在真正意义的教育上是失败的,必须令学生们感到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这一切。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这个道理。
褒奖带来竞争#
破坏规则就会受到严厉惩罚,遵守规则就会被大加赞扬。并且,后者还会被认可。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支持领导的人格或思想信条,顺从的目的只是为了 “获得表扬” 或者 “不被批评”。
破坏规则就会受到严厉惩罚,遵守规则就会被大加赞扬。并且,后者还会被认可。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支持领导的人格或思想信条,顺从的目的只是为了 “获得表扬” 或者 “不被批评”。
共同体的病#
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没必要战胜任何人,只要能够走完全程不就可以了吗?
为了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请一定记住: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是的,名为竞争原理的病。教育者应该做的不是去关注产生问题行为的 “个人”,而是去关注出现了问题行为的 “共同体”。而且,一定要去治疗共同体本身,而不是去治疗个人。
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没必要战胜任何人,只要能够走完全程不就可以了吗?
为了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请一定记住: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是的,名为竞争原理的病。教育者应该做的不是去关注产生问题行为的 “个人”,而是去关注出现了问题行为的 “共同体”。而且,一定要去治疗共同体本身,而不是去治疗个人。
人生始于 “不完美”#
但是,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人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满足 “那个人” 期望的生活方式。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但是,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人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满足 “那个人” 期望的生活方式。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自我认同” 的勇气#
严格说来并非如此。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 “归属感”。也就是说,不想孤立,想要真实地感到 “可以在这里”。因为,孤立首先会导致社会性死亡,不久还会导致生物性死亡。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归属感呢?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别地位,不要 “泯然众人”。
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 “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 “依存” 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让他人来决定 “我” 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 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 “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
不要从 “与他人不同” 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 “保持自我” 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 “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 “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严格说来并非如此。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 “归属感”。也就是说,不想孤立,想要真实地感到 “可以在这里”。因为,孤立首先会导致社会性死亡,不久还会导致生物性死亡。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归属感呢?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别地位,不要 “泯然众人”。
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 “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 “依存” 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让他人来决定 “我” 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 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 “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
不要从 “与他人不同” 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 “保持自我” 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 “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 “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问题行为是在针对 “你”#
阿德勒心理学将人的一切言行都放在人际关系中进行思考。例如,假如有人陷入割腕之类的自残行为的时候,阿德勒并不认为其行为是无所针对的。伤害自己是为了针对某人,这就像是问题行为中的 “复仇” 一样。也就是说,一切言行都有其针对的 “对象”。
阿德勒心理学将人的一切言行都放在人际关系中进行思考。例如,假如有人陷入割腕之类的自残行为的时候,阿德勒并不认为其行为是无所针对的。伤害自己是为了针对某人,这就像是问题行为中的 “复仇” 一样。也就是说,一切言行都有其针对的 “对象”。
为什么人会想成为 “救世主”#
说吧?哲人:是的。听到自立这个词,有人往往只从经济角度去考虑。但是,即使十岁的孩子也能够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
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结的一种形态,一般被称为 “弥赛亚情结”。它是一种想要成为弥赛亚也就是他人的救世主的心理性反常。
说吧?哲人:是的。听到自立这个词,有人往往只从经济角度去考虑。但是,即使十岁的孩子也能够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
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结的一种形态,一般被称为 “弥赛亚情结”。它是一种想要成为弥赛亚也就是他人的救世主的心理性反常。
教育不是 “工作” 而是 “交友”#
由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项构成的 “人生课题”
由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项构成的 “人生课题”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如果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的话,是否只要切断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呢?是否只要远离他人,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可以呢?不是这样,完全不是,因为人的快乐也源于人际关系。“独自生存在宇宙” 中的人没有烦恼但也没有快乐,且将会度过极其乏味的一生。阿德勒所说的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这一幸福定义。
如果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的话,是否只要切断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呢?是否只要远离他人,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可以呢?不是这样,完全不是,因为人的快乐也源于人际关系。“独自生存在宇宙” 中的人没有烦恼但也没有快乐,且将会度过极其乏味的一生。阿德勒所说的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这一幸福定义。
重要的是 “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回忆一下阿德勒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这句话。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 “尊重” 去 “信赖”。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回忆一下阿德勒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这句话。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 “尊重” 去 “信赖”。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主动 “信赖”#
信赖并非是盲信。质疑那个人的思想信条或者是他说的话。独立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做的是即使那个人撒了谎,也依然相信撒了谎的那个人。
我们只相信 “信赖自己的人” 的话,而不是靠 “意见的对错” 来判断对方。
小到普通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家间的战争,一切纷争都源于 “我的正义” 的冲突。“正义” 会随着时代、环境或立场而发生变化,哪里都不存在唯一的正义和唯一的答案。过于相信 “正确” 是一种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找到一致点,渴望与他人之间的 “联系”,期待与他人联手…… 如果想要联手,就只有自己先伸出手。
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这就是 “无条件” 的意思。
信赖并非是盲信。质疑那个人的思想信条或者是他说的话。独立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做的是即使那个人撒了谎,也依然相信撒了谎的那个人。
我们只相信 “信赖自己的人” 的话,而不是靠 “意见的对错” 来判断对方。
小到普通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家间的战争,一切纷争都源于 “我的正义” 的冲突。“正义” 会随着时代、环境或立场而发生变化,哪里都不存在唯一的正义和唯一的答案。过于相信 “正确” 是一种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找到一致点,渴望与他人之间的 “联系”,期待与他人联手…… 如果想要联手,就只有自己先伸出手。
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这就是 “无条件” 的意思。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原则上说来,通过工作获得认同的是你的 “功能”,而不是 “你”。如果有一个 “功能” 更好的人出现,周围的人就会转向他。这就是市场原理、竞争原理。结果,你总是无法摆脱竞争旋涡,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
原则上说来,通过工作获得认同的是你的 “功能”,而不是 “你”。如果有一个 “功能” 更好的人出现,周围的人就会转向他。这就是市场原理、竞争原理。结果,你总是无法摆脱竞争旋涡,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
人生要经历 “平凡日常” 的考验#
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 “此时此刻” 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 “此时此刻” 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从 “被爱的方法” 到 “爱的方法”#
你所说的 “被动坠入的爱” 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
你所说的 “被动坠入的爱” 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
变换人生的 “主语”#
阿德勒说过: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 “我对某人有用” 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 “可以在这里” 之类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对别人有用,即使眼前的人表现得非常高兴,原则上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他是否真的高兴。在此就出现了 “贡献感” 这个词。如果我们拥有 “我对别人有用” 之类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寻求依据,从贡献感中寻找幸福,从贡献感中获得喜悦。我们通过工作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我们通过交友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如果是这样,幸福就在其中。
我们自出生以来一直都是用 “我” 的眼睛观察世界,用 “我” 的耳朵聆听声音,在人生中追求 “我” 的幸福,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是,当懂得真正的爱的时候,“我” 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 “我们”。既不是利己心又不是利他心,而是在全新的准则下生活。
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 “自我” 消失。
阿德勒说过: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 “我对某人有用” 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 “可以在这里” 之类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对别人有用,即使眼前的人表现得非常高兴,原则上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他是否真的高兴。在此就出现了 “贡献感” 这个词。如果我们拥有 “我对别人有用” 之类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寻求依据,从贡献感中寻找幸福,从贡献感中获得喜悦。我们通过工作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我们通过交友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如果是这样,幸福就在其中。
我们自出生以来一直都是用 “我” 的眼睛观察世界,用 “我” 的耳朵聆听声音,在人生中追求 “我” 的幸福,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是,当懂得真正的爱的时候,“我” 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 “我们”。既不是利己心又不是利他心,而是在全新的准则下生活。
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 “自我” 消失。
自立就是摆脱 “自我”#
所有人都是从几乎过剩的 “自我中心性” 出发,若非如此就无法生存。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君临 “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能理解这些,今天反复谈论的 “自立” 一词的意思也就会迎刃而解。
自立就是 “脱离自我中心性”。
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世界观或人生观。而爱就是将 “我” 这一人生主语变成 “我们”。我们通过爱从 “自我” 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 “我们”,这是人生新的开始。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 “我们” 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所有人都是从几乎过剩的 “自我中心性” 出发,若非如此就无法生存。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君临 “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能理解这些,今天反复谈论的 “自立” 一词的意思也就会迎刃而解。
自立就是 “脱离自我中心性”。
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世界观或人生观。而爱就是将 “我” 这一人生主语变成 “我们”。我们通过爱从 “自我” 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 “我们”,这是人生新的开始。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 “我们” 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爱究竟指向 “谁”#
被爱的生活方式” 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 “世界中心”。
被爱的生活方式” 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 “世界中心”。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十分理解力量和权威的重要性,喜欢行使权力,重视规矩约束,正是保守的生活方式。
十分理解力量和权威的重要性,喜欢行使权力,重视规矩约束,正是保守的生活方式。
人们害怕 “去爱”#
爱和勇气密切相连。你还不懂爱,惧怕爱,回避爱,因此,依然保留着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因为你缺乏拥抱爱的勇气。
弗洛姆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 并且,他还说:“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献。”
爱和勇气密切相连。你还不懂爱,惧怕爱,回避爱,因此,依然保留着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因为你缺乏拥抱爱的勇气。
弗洛姆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 并且,他还说:“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献。”
不存在 “命中注定的人”#
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但却找各种理由退却,说什么 “不是这个人”,并自欺欺人地认为 “一定还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分的人”。根本不想进一步发展关系,亲手排除一切候选人。
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但却找各种理由退却,说什么 “不是这个人”,并自欺欺人地认为 “一定还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分的人”。根本不想进一步发展关系,亲手排除一切候选人。
爱即 “决断”#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牵起身边人的手,尽情尽力地去跳舞。命运由此开始。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牵起身边人的手,尽情尽力地去跳舞。命运由此开始。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去爱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你有这个决心吗?你可以许下这样的诺言吗?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去爱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你有这个决心吗?你可以许下这样的诺言吗?
保持单纯#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 “平凡日常” 的考验。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 “平凡日常” 的考验。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 “分别” 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
在与外界隔绝的哲人的书房,踏出这扇门,外面又是混沌的世界,噪声、冲突、无尽的日常在等着。“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却非常困难,那里有平凡日常的无尽考验。” 的确如此。即使这样,我依然要再次投身于混沌世界,因为我的同伴、我的学生都生活在这广大的混沌世界之中,因为我生活的地方也在那里…… 青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下定决心打开了现实之门。
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 “分别” 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
在与外界隔绝的哲人的书房,踏出这扇门,外面又是混沌的世界,噪声、冲突、无尽的日常在等着。“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却非常困难,那里有平凡日常的无尽考验。” 的确如此。即使这样,我依然要再次投身于混沌世界,因为我的同伴、我的学生都生活在这广大的混沌世界之中,因为我生活的地方也在那里…… 青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下定决心打开了现实之门。
本文由 WeRead-xLog 同步工具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