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al

pi-dal

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the stamp collecting.
twitter
github
bilibili

《幸福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2》讀書筆記

《幸福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 阿德勒的哲學課 2》讀書筆記#

作者: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閱讀時長: 3 小時

這是我在微信讀書中閱讀《幸福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 阿德勒的哲學課 2》時記錄的筆記和摘錄。


推薦序一 沒有足夠勇氣,你就無法幸福#

大部分的人愛質疑。當你獲得了這一切問題的答案,卻發現原因是你需要面對自己童年時受過的傷、用愛而不是恨來對待這個給過你傷害的世界,這種感受是令人震驚的。不是理論沒用,而是你自己的病還沒治好。相對於愛,人們更願意選擇恨。因為恨比愛容易,操作簡單而且責任不在我,甚至讓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結果就是相互對抗,兩敗俱傷。你內心的傷痛永遠得不到療癒的機會,一遇到風吹草動就會沉渣泛起、雷霆萬鈞。要選擇愛,首先要過傷害這一關。明明遭遇過傷害,卻要報之以琼瑶。這裡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而是知識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很多情侶寧願吵架也不願意剖析內心的傷痛,因為憤怒比心碎好過得多。如果你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假裝沒事的雲淡風輕,如果你想要追求明白通達的幸福感,你第一個要具備的就是直面自己內心傷痛的勇氣。而這,才是阿德勒哲學之路的第一步。

大部分的人愛質疑。當你獲得了這一切問題的答案,卻發現原因是你需要面對自己童年時受過的傷、用愛而不是恨來對待這個給過你傷害的世界,這種感受是令人震驚的。不是理論沒用,而是你自己的病還沒治好。相對於愛,人們更願意選擇恨。因為恨比愛容易,操作簡單而且責任不在我,甚至讓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結果就是相互對抗,兩敗俱傷。你內心的傷痛永遠得不到療癒的機會,一遇到風吹草動就會沉渣泛起、雷霆萬鈞。要選擇愛,首先要過傷害這一關。明明遭遇過傷害,卻要報之以琼瑶。這裡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而是知識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很多情侶寧願吵架也不願意剖析內心的傷痛,因為憤怒比心碎好過得多。如果你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假裝沒事的雲淡風輕,如果你想要追求明白通達的幸福感,你第一個要具備的就是直面自己內心傷痛的勇氣。而這,才是阿德勒哲學之路的第一步。


推薦序二 “自立” 盡頭的愛#

如果你決定信賴一個人,就要無條件地信賴,不計後果,不怕傷害。否則你就不是真的信賴他…… 在愛情中不存在所謂對的人或錯的人,如果你決定愛他,那就是對的人。所謂的命中注定,不過是你的決定和行動…… 我愛他,跟他無關……

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式 “自立” 的含義,你就會明白 “自立” 這簡單兩字所包含的艱難和沉重。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放棄對他人和環境的控制期待,以換取自己的自主權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堅韌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時,不計過去,不畏將來,不求認可和回報!

一個信奉阿德勒哲學的人,是人群中的隱者。“自立” 的背後,是無邊的孤獨。想想一個自立的人,是一個在心理上真正斷乳的人。當他遇到麻煩時,不再對親人、朋友、同事懷有 “理所當然” 的期待。當然他可以求助,這是他自己的課題。但是親人朋友是否伸出援手,這是他們自己的課題,與他無關。或者他也可以期待,但這種期待是否被滿足,也是他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從自立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資格。當然他也不再需要對他人的情緒負什麼 “理所當然” 的責任,因為這也是他們自己的課題。去掉了人們習以為常的以控制和期待來相互聯繫的方式,在一個個彼此獨立的課題面前,他怎麼能不孤獨呢?

如果你決定信賴一個人,就要無條件地信賴,不計後果,不怕傷害。否則你就不是真的信賴他…… 在愛情中不存在所謂對的人或錯的人,如果你決定愛他,那就是對的人。所謂的命中注定,不過是你的決定和行動…… 我愛他,跟他無關……

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式 “自立” 的含義,你就會明白 “自立” 這簡單兩字所包含的艱難和沉重。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放棄對他人和環境的控制期待,以換取自己的自主權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堅韌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時,不計過去,不畏將來,不求認可和回報!

一個信奉阿德勒哲學的人,是人群中的隱者。“自立” 的背後,是無邊的孤獨。想想一個自立的人,是一個在心理上真正斷乳的人。當他遇到麻煩時,不再對親人、朋友、同事懷有 “理所當然” 的期待。當然他可以求助,這是他自己的課題。但是親人朋友是否伸出援手,這是他們自己的課題,與他無關。或者他也可以期待,但這種期待是否被滿足,也是他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從自立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資格。當然他也不再需要對他人的情緒負什麼 “理所當然” 的責任,因為這也是他們自己的課題。去掉了人們習以為常的以控制和期待來相互聯繫的方式,在一個個彼此獨立的課題面前,他怎麼能不孤獨呢?


譯者序#

要想在愛情和婚姻中獲得幸福,必須擺脫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把人生的主語由 “我” 變為 “我們”。並且,通過既不是對 “你” 也不是對 “我”,而是對 “我們” 的貢獻感,完成自立、獲得勇氣、走向幸福。最後,作者還由愛身邊的人到愛全人類這個話題入手,詳細闡釋了 “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正如個體會不斷成長進步一樣,整個人類也應該在 “共同體感覺” 的引導下不斷進步和完善。

要想在愛情和婚姻中獲得幸福,必須擺脫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把人生的主語由 “我” 變為 “我們”。並且,通過既不是對 “你” 也不是對 “我”,而是對 “我們” 的貢獻感,完成自立、獲得勇氣、走向幸福。最後,作者還由愛身邊的人到愛全人類這個話題入手,詳細闡釋了 “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正如個體會不斷成長進步一樣,整個人類也應該在 “共同體感覺” 的引導下不斷進步和完善。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宗教嗎?#

近代哲學巨匠康德曾經說:“我們無法學習哲學,我們只能學習如何從事哲學。”

近代哲學巨匠康德曾經說:“我們無法學習哲學,我們只能學習如何從事哲學。”


教育的目標是 “自立”#

假如拋開 “自立” 這一目標,教育、心理諮詢或者是工作指導都會立即變成一種強迫行為。我們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所在。教育是淪為強制性的 “干涉”,還是止於促其自立的 “幫助”?這完全取決於教育者、諮詢師以及指導者的態度。

假如拋開 “自立” 這一目標,教育、心理諮詢或者是工作指導都會立即變成一種強迫行為。我們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所在。教育是淪為強制性的 “干涉”,還是止於促其自立的 “幫助”?這完全取決於教育者、諮詢師以及指導者的態度。


所謂尊重就是 “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

“尊重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並認識到其獨特個性的能力”

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要努力去發現那個人本身的價值,並且進一步幫助其成長發展,這才是尊重。在企圖操控和矯正他人的態度中根本沒有絲毫尊重。

“尊重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並認識到其獨特個性的能力”

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要努力去發現那個人本身的價值,並且進一步幫助其成長發展,這才是尊重。在企圖操控和矯正他人的態度中根本沒有絲毫尊重。


假如擁有 “同樣的心靈與人生”#

我們一般認為的共鳴,也就是想着 “我也是一樣的心情” 去同意對方的意見,其實這只不過是贊同而非共鳴。共鳴是接近他人時的技術和態度。

我們一般認為的共鳴,也就是想着 “我也是一樣的心情” 去同意對方的意見,其實這只不過是贊同而非共鳴。共鳴是接近他人時的技術和態度。


“無法改變” 的真正理由#

為了肯定 “現在” 而去肯定不幸的 “過去”。

所謂的過去,並不是無法回去,而是根本 “不存在”。只要不認清這一點,就無法搞懂目的論的本質。

為了肯定 “現在” 而去肯定不幸的 “過去”。

所謂的過去,並不是無法回去,而是根本 “不存在”。只要不認清這一點,就無法搞懂目的論的本質。


你的 “現在” 決定了過去#

我們個人也一樣。人人都是 “我” 這個故事的編纂者,為了證明 “現在的我” 的正統性,其過去往往會被隨意改寫。

我們個人也一樣。人人都是 “我” 這個故事的編纂者,為了證明 “現在的我” 的正統性,其過去往往會被隨意改寫。


阿德勒心理學中並無 “魔法”#

假如我聽他傾訴 “可惡的他人” 和 “可憐的自己”,然後再隨聲附和地說些 “那一定很痛苦吧” 或者 “你根本沒有錯” 之類的安慰話,對方也許會得到一時的慰藉,也許會產生一種 “接受心理輔導真好” 或者 “和這個人交談真好” 之類的滿足感。但是,這之後的每一天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倘若再次受傷還會想要尋求治療。最終這不就成了一種依賴了嗎?正因如此,阿德勒心理學要談論的是 “以後怎麼做”。

假如我聽他傾訴 “可惡的他人” 和 “可憐的自己”,然後再隨聲附和地說些 “那一定很痛苦吧” 或者 “你根本沒有錯” 之類的安慰話,對方也許會得到一時的慰藉,也許會產生一種 “接受心理輔導真好” 或者 “和這個人交談真好” 之類的滿足感。但是,這之後的每一天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倘若再次受傷還會想要尋求治療。最終這不就成了一種依賴了嗎?正因如此,阿德勒心理學要談論的是 “以後怎麼做”。


教室是一個民主國家#

阿德勒思想並非無視法律或規則。不過,這裡的規則必須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這一點無論是對整個社會還是對班級管理都非常重要。

阿德勒思想並非無視法律或規則。不過,這裡的規則必須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這一點無論是對整個社會還是對班級管理都非常重要。


問題行為的 “目的” 是什麼#

是的。他們並不是在做 “好事”,只不過是在做 “能獲得表揚的事”。並且,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揚和關注,這種努力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此一來,很快就會失去積極性。

是的。他們並不是在做 “好事”,只不過是在做 “能獲得表揚的事”。並且,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揚和關注,這種努力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此一來,很快就會失去積極性。


憎惡我吧!拋棄我吧!#

已經知道對方不會愛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惡我吧,在憎惡的感情中關注我。就是這麼一種心理。

已經知道對方不會愛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惡我吧,在憎惡的感情中關注我。就是這麼一種心理。


以 “暴力” 为名的交流#

作為暴力 “原因” 被列舉出來的對方說了什麼或者是態度如何具有挑釁性,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暴力的 “目的” 只有一個,應該考慮的是 “以後怎麼做”。

作為暴力 “原因” 被列舉出來的對方說了什麼或者是態度如何具有挑釁性,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暴力的 “目的” 只有一個,應該考慮的是 “以後怎麼做”。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

我要介紹一段康德的話。關於自立,他是這麼說的:“人處於未成年狀態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沒有他人的教導就缺乏運用自己理智的決心和勇氣。也就是說,人處於未成年狀態是自己的責任。”

讓學生說出 “多虧了先生才能畢業” 或者 “多虧了先生才能及格” 之類的話的教育者,在真正意義的教育上是失敗的,必須令學生們感到他們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這一切。

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決斷,並幫助其做出決斷。並且,告訴孩子自己隨時可以為其提供幫助,並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隨時提供幫助的距離上守護他們。即使他們自己做出的決斷以失敗告終,孩子們也學到了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 這個道理。

我要介紹一段康德的話。關於自立,他是這麼說的:“人處於未成年狀態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沒有他人的教導就缺乏運用自己理智的決心和勇氣。也就是說,人處於未成年狀態是自己的責任。”

讓學生說出 “多虧了先生才能畢業” 或者 “多虧了先生才能及格” 之類的話的教育者,在真正意義的教育上是失敗的,必須令學生們感到他們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這一切。

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決斷,並幫助其做出決斷。並且,告訴孩子自己隨時可以為其提供幫助,並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隨時提供幫助的距離上守護他們。即使他們自己做出的決斷以失敗告終,孩子們也學到了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 這個道理。


褒獎帶來競爭#

破壞規則就會受到嚴厲懲罰,遵守規則就會被大加讚揚。並且,後者還會被認可。也就是說,人們並不是支持領導的人格或思想信條,順從的目的只是為了 “獲得表揚” 或者 “不被批評”。

破壞規則就會受到嚴厲懲罰,遵守規則就會被大加讚揚。並且,後者還會被認可。也就是說,人們並不是支持領導的人格或思想信條,順從的目的只是為了 “獲得表揚” 或者 “不被批評”。


共同體的病#

有競爭的地方就會產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當行為。沒必要戰勝任何人,只要能夠走完全程不就可以了嗎?

為了防止這種事態發生,組織必須貫徹既無賞罰又無競爭的真正的民主。請一定記住:企圖通過賞罰操縱別人的教育是最背離民主的態度。

是的,名為競爭原理的病。教育者應該做的不是去關注產生問題行為的 “個人”,而是去關注出現了問題行為的 “共同體”。而且,一定要去治療共同體本身,而不是去治療個人。

有競爭的地方就會產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當行為。沒必要戰勝任何人,只要能夠走完全程不就可以了嗎?

為了防止這種事態發生,組織必須貫徹既無賞罰又無競爭的真正的民主。請一定記住:企圖通過賞罰操縱別人的教育是最背離民主的態度。

是的,名為競爭原理的病。教育者應該做的不是去關注產生問題行為的 “個人”,而是去關注出現了問題行為的 “共同體”。而且,一定要去治療共同體本身,而不是去治療個人。


人生始於 “不完美”#

但是,人活著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無論對方是父母也好、老師也好或者其他什麼人也好,我們都不可以選擇滿足 “那個人” 期望的生活方式。

文明就是用來填補人類生物性弱點的產物,人類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歷史。

所有人的內心都有共同體感覺,它與人的認同需求緊密相連。

但是,人活著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無論對方是父母也好、老師也好或者其他什麼人也好,我們都不可以選擇滿足 “那個人” 期望的生活方式。

文明就是用來填補人類生物性弱點的產物,人類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歷史。

所有人的內心都有共同體感覺,它與人的認同需求緊密相連。


“自我認同” 的勇氣#

嚴格說來並非如此。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 “歸屬感”。也就是說,不想孤立,想要真實地感到 “可以在這裡”。因為,孤立首先會導致社會性死亡,不久還會導致生物性死亡。那麼,怎樣才能獲得歸屬感呢?就是在共同體中取得特別地位,不要 “泯然眾人”。

只有被表揚才能體會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瞬間也在追求 “更多的表揚”。這樣的人就被置於了 “依存” 的地位,過著永遠索求、永不滿足的生活。

讓他人來決定 “我” 的價值,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 的價值由自己來決定,這叫 “自立”。幸福生活在哪裡,答案很明確了。決定你自身價值的不是別人。

不要從 “與他人不同” 方面尋求價值,而是從 “保持自我” 方面尋求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個性。不認可 “真正的自我”,一味地與他人進行比較,盲目地突出 “不同”,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嚴格說來並非如此。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 “歸屬感”。也就是說,不想孤立,想要真實地感到 “可以在這裡”。因為,孤立首先會導致社會性死亡,不久還會導致生物性死亡。那麼,怎樣才能獲得歸屬感呢?就是在共同體中取得特別地位,不要 “泯然眾人”。

只有被表揚才能體會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瞬間也在追求 “更多的表揚”。這樣的人就被置於了 “依存” 的地位,過著永遠索求、永不滿足的生活。

讓他人來決定 “我” 的價值,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 的價值由自己來決定,這叫 “自立”。幸福生活在哪裡,答案很明確了。決定你自身價值的不是別人。

不要從 “與他人不同” 方面尋求價值,而是從 “保持自我” 方面尋求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個性。不認可 “真正的自我”,一味地與他人進行比較,盲目地突出 “不同”,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問題行為是在針對 “你”#

阿德勒心理學將人的一切言行都放在人際關係中進行思考。例如,假如有人陷入割腕之類的自殘行為的時候,阿德勒並不認為其行為是無所針對的。傷害自己是為了針對某人,這就像是問題行為中的 “復仇” 一樣。也就是說,一切言行都有其針對的 “對象”。

阿德勒心理學將人的一切言行都放在人際關係中進行思考。例如,假如有人陷入割腕之類的自殘行為的時候,阿德勒並不認為其行為是無所針對的。傷害自己是為了針對某人,這就像是問題行為中的 “復仇” 一樣。也就是說,一切言行都有其針對的 “對象”。


為什麼人會想成為 “救世主”#

說吧?哲人:是的。聽到自立這個詞,有人往往只從經濟角度去考慮。但是,即使十歲的孩子也能夠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歲依然無法自立。自立是精神問題。

想要通過拯救他人使自己獲救,通過扮演一種救世主的角色來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是無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會陷入的優越情結的一種形態,一般被稱為 “彌賽亞情結”。它是一種想要成為彌賽亞也就是他人的救世主的心理性反常。

說吧?哲人:是的。聽到自立這個詞,有人往往只從經濟角度去考慮。但是,即使十歲的孩子也能夠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歲依然無法自立。自立是精神問題。

想要通過拯救他人使自己獲救,通過扮演一種救世主的角色來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是無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會陷入的優越情結的一種形態,一般被稱為 “彌賽亞情結”。它是一種想要成為彌賽亞也就是他人的救世主的心理性反常。


教育不是 “工作” 而是 “交友”#

由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項構成的 “人生課題”

由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項構成的 “人生課題”


一切快樂也都是人際關係的快樂#

如果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的話,是否只要切斷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呢?是否只要遠離他人,悶在自己房間裡就可以呢?不是這樣,完全不是,因為人的快樂也源於人際關係。“獨自生存在宇宙” 中的人沒有煩惱但也沒有快樂,且將會度過極其乏味的一生。阿德勒所說的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這句話背後也隱含著 “一切快樂也都是人際關係的快樂” 這一幸福定義。

如果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的話,是否只要切斷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呢?是否只要遠離他人,悶在自己房間裡就可以呢?不是這樣,完全不是,因為人的快樂也源於人際關係。“獨自生存在宇宙” 中的人沒有煩惱但也沒有快樂,且將會度過極其乏味的一生。阿德勒所說的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這句話背後也隱含著 “一切快樂也都是人際關係的快樂” 這一幸福定義。


重要的是 “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回憶一下阿德勒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這句話。無論什麼樣的對象,都可以去 “尊重” 去 “信賴”。因為這並非由環境或對象所左右,而是取決於你自己的決心。

回憶一下阿德勒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這句話。無論什麼樣的對象,都可以去 “尊重” 去 “信賴”。因為這並非由環境或對象所左右,而是取決於你自己的決心。


主動 “信賴”#

信賴並非是盲信。質疑那個人的思想信條或者是他說的話。獨立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這個基礎上應該做的是即使那個人撒了謊,也依然相信撒了謊的那個人。

我們只相信 “信賴自己的人” 的話,而不是靠 “意見的對錯” 來判斷對方。

小到普通人之間的口角大至國家間的戰爭,一切紛争都源於 “我的正義” 的衝突。“正義” 會隨著時代、環境或立場而發生變化,哪裡都不存在唯一的正義和唯一的答案。過於相信 “正確” 是一種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希望找到一致點,渴望與他人之間的 “聯繫”,期待與他人聯手…… 如果想要聯手,就只有自己先伸出手。

不管你是否信賴我,我都信賴你,繼續信賴。這就是 “無條件” 的意思。

信賴並非是盲信。質疑那個人的思想信條或者是他說的話。獨立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這個基礎上應該做的是即使那個人撒了謊,也依然相信撒了謊的那個人。

我們只相信 “信賴自己的人” 的話,而不是靠 “意見的對錯” 來判斷對方。

小到普通人之間的口角大至國家間的戰爭,一切紛争都源於 “我的正義” 的衝突。“正義” 會隨著時代、環境或立場而發生變化,哪裡都不存在唯一的正義和唯一的答案。過於相信 “正確” 是一種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希望找到一致點,渴望與他人之間的 “聯繫”,期待與他人聯手…… 如果想要聯手,就只有自己先伸出手。

不管你是否信賴我,我都信賴你,繼續信賴。這就是 “無條件” 的意思。


人與人永遠無法互相理解#

原則上說來,通過工作獲得認同的是你的 “功能”,而不是 “你”。如果有一個 “功能” 更好的人出現,周圍的人就會轉向他。這就是市場原理、競爭原理。結果,你總是無法擺脫競爭漩渦,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歸屬感。

原則上說來,通過工作獲得認同的是你的 “功能”,而不是 “你”。如果有一個 “功能” 更好的人出現,周圍的人就會轉向他。這就是市場原理、競爭原理。結果,你總是無法擺脫競爭漩渦,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歸屬感。


人生要經歷 “平凡日常” 的考驗#

人類並非只有在遇到考試、就職或結婚之類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生大事的時候才需要面對考驗及決斷。對於我們來說,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種考驗,在 “此時此刻” 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許許多多的重大決斷。逃避這些考驗的人根本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人類並非只有在遇到考試、就職或結婚之類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生大事的時候才需要面對考驗及決斷。對於我們來說,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種考驗,在 “此時此刻” 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許許多多的重大決斷。逃避這些考驗的人根本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從 “被愛的方法” 到 “愛的方法”#

你所說的 “被動墜入的愛” 其實就是這種擁有欲和征服欲。

你所說的 “被動墜入的愛” 其實就是這種擁有欲和征服欲。


變換人生的 “主語”#

阿德勒說過:我們都是只有在感到 “我對某人有用” 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之後,才能獲得 “可以在這裡” 之類的歸屬感。另一方面,我們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對別人有用,即使眼前的人表現得非常高興,原則上我們也不可能知道他是否真的高興。在此就出現了 “貢獻感” 這個詞。如果我們擁有 “我對別人有用” 之類的主觀感覺也就是貢獻感,這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再繼續尋求依據,從貢獻感中尋找幸福,從貢獻感中獲得喜悅。我們通過工作關係可以感受到自己對別人有用,我們通過交友關係可以感受到自己對別人有用,如果是這樣,幸福就在其中。

我們自出生以來一直都是用 “我” 的眼睛觀察世界,用 “我” 的耳朵聆聽聲音,在人生中追求 “我” 的幸福,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是,當懂得真正的愛的時候,“我” 這一人生主語就變成了 “我們”。既不是利己心又不是利他心,而是在全新的準則下生活。

為了獲得幸福生活,就應該讓 “自我” 消失。

阿德勒說過:我們都是只有在感到 “我對某人有用” 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之後,才能獲得 “可以在這裡” 之類的歸屬感。另一方面,我們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對別人有用,即使眼前的人表現得非常高興,原則上我們也不可能知道他是否真的高興。在此就出現了 “貢獻感” 這個詞。如果我們擁有 “我對別人有用” 之類的主觀感覺也就是貢獻感,這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再繼續尋求依據,從貢獻感中尋找幸福,從貢獻感中獲得喜悅。我們通過工作關係可以感受到自己對別人有用,我們通過交友關係可以感受到自己對別人有用,如果是這樣,幸福就在其中。

我們自出生以來一直都是用 “我” 的眼睛觀察世界,用 “我” 的耳朵聆聽聲音,在人生中追求 “我” 的幸福,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是,當懂得真正的愛的時候,“我” 這一人生主語就變成了 “我們”。既不是利己心又不是利他心,而是在全新的準則下生活。

為了獲得幸福生活,就應該讓 “自我” 消失。


自立就是擺脫 “自我”#

所有人都是從幾乎過剩的 “自我中心性” 出發,若非如此就無法生存。但是,我們不能總是君臨 “世界中心”,必須與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能理解這些,今天反復談論的 “自立” 一詞的意思也就會迎刃而解。

自立就是 “脫離自我中心性”。

可以改變,可以改變生活方式,可以改變世界觀或人生觀。而愛就是將 “我” 這一人生主語變成 “我們”。我們通過愛從 “自我” 中解放出來,實現自立,在真正意義上接納世界。

懂得愛之後,人生的主語就會變成 “我們”,這是人生新的開始。僅僅開始於兩個人的 “我們” 很快就會擴展到整個共同體乃至整個人類。

所有人都是從幾乎過剩的 “自我中心性” 出發,若非如此就無法生存。但是,我們不能總是君臨 “世界中心”,必須與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能理解這些,今天反復談論的 “自立” 一詞的意思也就會迎刃而解。

自立就是 “脫離自我中心性”。

可以改變,可以改變生活方式,可以改變世界觀或人生觀。而愛就是將 “我” 這一人生主語變成 “我們”。我們通過愛從 “自我” 中解放出來,實現自立,在真正意義上接納世界。

懂得愛之後,人生的主語就會變成 “我們”,這是人生新的開始。僅僅開始於兩個人的 “我們” 很快就會擴展到整個共同體乃至整個人類。


愛究竟指向 “誰”#

被愛的生活方式” 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關注、如何站在 “世界中心”。

被愛的生活方式” 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關注、如何站在 “世界中心”。


怎樣才能奪得父母的愛#

十分理解力量和權威的重要性,喜歡行使權力,重視規矩約束,正是保守的生活方式。

十分理解力量和權威的重要性,喜歡行使權力,重視規矩約束,正是保守的生活方式。


人們害怕 “去愛”#

愛和勇氣密切相連。你還不懂愛,懼怕愛,迴避愛,因此,依然保留著孩童時代的生活方式。因為你缺乏擁抱愛的勇氣。

弗洛姆說:“人在意識上害怕不被愛,但事實是無意識中懼怕愛。” 並且,他還說:“愛是明明沒有任何保證卻依然會發起行動,抱著自己如果愛的話對方心中也一定會產生愛這樣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獻。”

愛和勇氣密切相連。你還不懂愛,懼怕愛,迴避愛,因此,依然保留著孩童時代的生活方式。因為你缺乏擁抱愛的勇氣。

弗洛姆說:“人在意識上害怕不被愛,但事實是無意識中懼怕愛。” 並且,他還說:“愛是明明沒有任何保證卻依然會發起行動,抱著自己如果愛的話對方心中也一定會產生愛這樣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獻。”


不存在 “命中注定的人”#

明明值得愛的人就在眼前,但卻找各種理由退卻,說什麼 “不是這個人”,並自欺欺人地認為 “一定還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緣分的人”。根本不想進一步發展關係,親手排除一切候選人。

明明值得愛的人就在眼前,但卻找各種理由退卻,說什麼 “不是這個人”,並自欺欺人地認為 “一定還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緣分的人”。根本不想進一步發展關係,親手排除一切候選人。


愛即 “決斷”#

弗洛姆說:“愛某個人並非單單出於激烈感情,這是一種決心、決斷、約定。”

你應該做的只有一件事:牽起身邊人的手,盡情盡力地去跳舞。命運由此開始。

弗洛姆說:“愛某個人並非單單出於激烈感情,這是一種決心、決斷、約定。”

你應該做的只有一件事:牽起身邊人的手,盡情盡力地去跳舞。命運由此開始。


重新選擇生活方式#

愛的關係中並非全是快樂,必須承擔的責任很大,還會有辛苦和無法預料的苦難。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去愛嗎?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也要愛這個人並一起走下去,你有這個決心嗎?你可以許下這樣的諾言嗎?

愛的關係中並非全是快樂,必須承擔的責任很大,還會有辛苦和無法預料的苦難。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去愛嗎?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也要愛這個人並一起走下去,你有這個決心嗎?你可以許下這樣的諾言嗎?


保持單純#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但是,“保持單純很難”。因為這需要不斷經受 “平凡日常” 的考驗。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但是,“保持單純很難”。因為這需要不斷經受 “平凡日常” 的考驗。


致將要創造新時代的朋友們#

既然時間有限,那麼所有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是以 “分別” 为前提。這話並不是虛無主義,現實就是我們為了分別而相遇。

在與外界隔絕的哲人的書房,踏出這扇門,外面又是混沌的世界,噪聲、衝突、無盡的日常在等著。“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但是,保持單純卻非常困難,那裡有平凡日常的無盡考驗。” 的確如此。即使這樣,我依然要再次投身於混沌世界,因為我的同伴、我的學生都生活在這廣大的混沌世界之中,因為我生活的地方也在那里…… 青年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下定決心打開了現實之門。

既然時間有限,那麼所有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是以 “分別” 为前提。這話並不是虛無主義,現實就是我們為了分別而相遇。

在與外界隔絕的哲人的書房,踏出這扇門,外面又是混沌的世界,噪聲、衝突、無盡的日常在等著。“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但是,保持單純卻非常困難,那裡有平凡日常的無盡考驗。” 的確如此。即使這樣,我依然要再次投身於混沌世界,因為我的同伴、我的學生都生活在這廣大的混沌世界之中,因為我生活的地方也在那里…… 青年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下定決心打開了現實之門。


本文由 WeRead-xLog 同步工具自動生成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