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al

pi-dal

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the stamp collecting.
twitter
github
bilibili

《悉達多(果麥經典)》讀書筆記

《悉達多(果麥經典)》讀書筆記#

作者: 赫爾曼・黑塞
閱讀時長: 5 小時

這是我在微信讀書中閱讀《悉達多(果麥經典)》時記錄的筆記和摘錄。


婆羅門之子#

內在 “我” 之源泉,必須擁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尋覓、走彎路和誤入歧途。

內在 “我” 之源泉,必須擁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尋覓、走彎路和誤入歧途。


沙門#

一切都是欺騙,都散發著惡臭,謊言的惡臭。一切欲望、幸福和優美皆為虛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澀的。生活即是折磨。

悉達多唯一的目標是墮入空無。無渴慕,無願望,無夢想。無喜無悲。“我” 被去除,不復存在。讓空洞的心靈覓得安寧,在無 “我” 的深思中聽便奇蹟。這是他的目標。當 “我” 被徹底征服,當 “我” 消亡,當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滅,那最終的、最深的非 “我” 存在,這個大秘密,必定覺醒。

但他總是重新出定,在陽光下或月光中重歸於 “我”,在輪迴中打轉,重新覺察到渴望。他壓制渴望,又收穫新的渴望。

這種知識最惱人的敵人莫過於求知欲和修習。

以深思之精神,純粹之精神,沉浸於阿特曼中之人,胸中之極樂難以言表。

一切都是欺騙,都散發著惡臭,謊言的惡臭。一切欲望、幸福和優美皆為虛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澀的。生活即是折磨。

悉達多唯一的目標是墮入空無。無渴慕,無願望,無夢想。無喜無悲。“我” 被去除,不復存在。讓空洞的心靈覓得安寧,在無 “我” 的深思中聽便奇蹟。這是他的目標。當 “我” 被徹底征服,當 “我” 消亡,當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滅,那最終的、最深的非 “我” 存在,這個大秘密,必定覺醒。

但他總是重新出定,在陽光下或月光中重歸於 “我”,在輪迴中打轉,重新覺察到渴望。他壓制渴望,又收穫新的渴望。

這種知識最惱人的敵人莫過於求知欲和修習。

以深思之精神,純粹之精神,沉浸於阿特曼中之人,胸中之極樂難以言表。


喬達摩#

佛陀緘默前行,陷於沉思。他寧靜的面龐無悲無喜,又仿佛從內心綻放輕柔的微笑。佛陀安詳肅靜地前行,帶著隱約的微笑,宛如一個健康的孩童。他嚴格依照規範,同他的徒眾著一致的僧衣,邁同樣的步履。只是他的面龐,他的步態,他安然低垂的眼簾,寧和垂下的手臂,乃至他手上的每根指頭都流露和平,彰顯完善。他無欲滿足,無所模仿。在恆久不變的平靜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侵犯的和平中,他柔和地呼吸著。

他論苦諦 [插圖],苦之緣起及其滅往何處去。他平靜的論述安詳清晰。苦乃人生實相,但離苦之道業已被發覺,跟隨佛陀即可脫離苦海。

無論世界是善是惡,無論生命自身是苦是樂 —— 這或許懸而未決,也並非最為本質 —— 但是世界的統一,所有事件的休戚相關,大小事物席卷於同一潮流中,起源於同一起源,遵循同一生成及滅亡的律法,已從您完滿的宣講中得到闡明。

但是你這勤勉之人,要警惕多謀善斷及口舌之辯。無論辯辭美或醜,聰慧或愚蠢,總有人讚許,有人鄙夷。你從我處所聽之法義並非我之辯辭。它的宗旨並非為求知好學之人闡釋世界。它另有他圖;它的宗旨乃是濟拔苦難。這就是喬達摩的法義,別無其他。

您通過探索,求道,通過深觀,禪修,通過認知,徹悟而非通過法義修成正果!

佛陀緘默前行,陷於沉思。他寧靜的面龐無悲無喜,又仿佛從內心綻放輕柔的微笑。佛陀安詳肅靜地前行,帶著隱約的微笑,宛如一個健康的孩童。他嚴格依照規範,同他的徒眾著一致的僧衣,邁同樣的步履。只是他的面龐,他的步態,他安然低垂的眼簾,寧和垂下的手臂,乃至他手上的每根指頭都流露和平,彰顯完善。他無欲滿足,無所模仿。在恆久不變的平靜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侵犯的和平中,他柔和地呼吸著。

他論苦諦 [插圖],苦之緣起及其滅往何處去。他平靜的論述安詳清晰。苦乃人生實相,但離苦之道業已被發覺,跟隨佛陀即可脫離苦海。

無論世界是善是惡,無論生命自身是苦是樂 —— 這或許懸而未決,也並非最為本質 —— 但是世界的統一,所有事件的休戚相關,大小事物席卷於同一潮流中,起源於同一起源,遵循同一生成及滅亡的律法,已從您完滿的宣講中得到闡明。

但是你這勤勉之人,要警惕多謀善斷及口舌之辯。無論辯辭美或醜,聰慧或愚蠢,總有人讚許,有人鄙夷。你從我處所聽之法義並非我之辯辭。它的宗旨並非為求知好學之人闡釋世界。它另有他圖;它的宗旨乃是濟拔苦難。這就是喬達摩的法義,別無其他。

您通過探索,求道,通過深觀,禪修,通過認知,徹悟而非通過法義修成正果!


覺醒#

在他看來,認識緣由乃是一種深思。通過這樣的深思,情感升華為認知,變得牢靠;它盤踞內心,熠熠生輝。

這位漫步的思考者自問:“你原先打算從法義裡,從師父處學到什麼?你學了很多,卻無法真正學到的又是什麼?” 他最終發現:“答案是‘我’。我要學的即是‘我’的意義及本質。‘我’,是我要擺脫、要制勝的東西。‘我’,卻是我無法制勝,只能欺罔、逃遁,只能隱藏的東西。當真!世上再沒什麼別的,像我的‘我’這樣讓我費解。是‘我’,這個謎,讓我活著,讓我有別於他人,讓我成為悉達多!在世上,我最一無所知的莫過於‘我’,莫過於悉達多!”

“我對自己一無所知。一直以來,悉達多於我極為陌生。只因我害怕自己,逃避自己!我尋找阿特曼,尋找大梵,我曾渴望的是‘我’被肢解、蛻變,以便在陌生的內在發現萬物核心,發現阿特曼,發現生命,發現神性的終極之物。可在這條路上,我卻迷失了自己。

“哦,” 他深吸了口氣,釋然道,“我不會再讓悉達多溜走!不會再讓阿特曼和塵世疾苦成為我思想和生命的中心。我再也不會為尋找廢墟後的秘密而扼殺自己,肢解自己。無論是《瑜伽吠陀》《阿達婆吠陀》[插圖],還是其他任何教義我都不再修習。我不再苦修。我要拜自己為師。我要認識自己,認識神秘的悉達多。”

意義和本質絕非隱藏在事物背後,它們就在事物當中,在一切事物當中。

“如果一個人要在一本書中探尋意義,他便會逐字逐句去閱讀它,研習它,愛它;他不會忽視每一個詞、每一個字,把它們看作表象,看作偶然和毫無價值的皮毛。可我哪,我這個有意研讀世界之書、自我存在之書的人,卻預先愛上了一個臆想的意義。我忽視了書中的語詞。我把現象世界看作虛妄。我視眼目所見、唇齒所嘗的僅為沒有價值而表面的偶然之物。不,這些都已過去。我已蘇生。我切實已蘇生。今天即是我的生日。”

此刻,世界隱匿於他的周圍,他孤單伫立如同天際孤星。此刻,悉達多比從前更自我,更堅實。他從寒冷和沮喪中一躍而出。他感到:這是蘇醒的最後顫栗,分娩的最後痙攣。他重新邁開步子,疾步前行。他再也不回家,再也不回父親那裡,再不回去。

在他看來,認識緣由乃是一種深思。通過這樣的深思,情感升華為認知,變得牢靠;它盤踞內心,熠熠生輝。

這位漫步的思考者自問:“你原先打算從法義裡,從師父處學到什麼?你學了很多,卻無法真正學到的又是什麼?” 他最終發現:“答案是‘我’。我要學的即是‘我’的意義及本質。‘我’,是我要擺脫、要制勝的東西。‘我’,卻是我無法制勝,只能欺罔、逃遁,只能隱藏的東西。當真!世上再沒什麼別的,像我的‘我’這樣讓我費解。是‘我’,這個謎,讓我活著,讓我有別於他人,讓我成為悉達多!在世上,我最一無所知的莫過於‘我’,莫過於悉達多!”

“我對自己一無所知。一直以來,悉達多於我極為陌生。只因我害怕自己,逃避自己!我尋找阿特曼,尋找大梵,我曾渴望的是‘我’被肢解、蛻變,以便在陌生的內在發現萬物核心,發現阿特曼,發現生命,發現神性的終極之物。可在這條路上,我卻迷失了自己。

“哦,” 他深吸了口氣,釋然道,“我不會再讓悉達多溜走!不會再讓阿特曼和塵世疾苦成為我思想和生命的中心。我再也不會為尋找廢墟後的秘密而扼殺自己,肢解自己。無論是《瑜伽吠陀》《阿達婆吠陀》[插圖],還是其他任何教義我都不再修習。我不再苦修。我要拜自己為師。我要認識自己,認識神秘的悉達多。”

意義和本質絕非隱藏在事物背後,它們就在事物當中,在一切事物當中。

“如果一個人要在一本書中探尋意義,他便會逐字逐句去閱讀它,研習它,愛它;他不會忽視每一個詞、每一個字,把它們看作表象,看作偶然和毫無價值的皮毛。可我哪,我這個有意研讀世界之書、自我存在之書的人,卻預先愛上了一個臆想的意義。我忽視了書中的語詞。我把現象世界看作虛妄。我視眼目所見、唇齒所嘗的僅為沒有價值而表面的偶然之物。不,這些都已過去。我已蘇生。我切實已蘇生。今天即是我的生日。”

此刻,世界隱匿於他的周圍,他孤單伫立如同天際孤星。此刻,悉達多比從前更自我,更堅實。他從寒冷和沮喪中一躍而出。他感到:這是蘇醒的最後顫栗,分娩的最後痙攣。他重新邁開步子,疾步前行。他再也不回家,再也不回父親那裡,再不回去。


迦摩羅#

但在從前的悉達多眼中,它們不過是魅惑的、稍縱即逝的霧霭。以懷疑熟視,這一切注定被思想洞悉,一無是處。因為它們並非本質。本質位於可見世界的彼岸。可現在,他獲得自由的雙眼流連於塵世,他看見且清晰地辨明可見世界。他不再問詢本質,瞄準彼岸,他在世間尋找故鄉。如若人能毫無希求,質樸而天真無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隽美!

所有這自古有之的一切,悉達多一直熟視無睹。他從不在場。而現在,他歸屬其中。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閃耀,星辰月亮在他心中運行。

佛陀的徹悟紀事才是無法言說、不可傳授的珍寶 —— 這恰恰是他現在要去經驗的,他現在才剛剛開始去經驗的。自然,他歷來便知他的自我即阿特曼。自我如大梵般永恆存在。然而因他始終試圖以思想之網去捕捉自我,而使得自我從未被真正發現。自然,肉體並非自我,感官遊戲並非自我。如此看來思想也並非自我。才智並非自我。歸納結論,由舊思想編織新思想的可修習之智慧和技藝並非自我。不,這一思想境界乃是塵世的。如果一個人扼殺了感官意義上的偶然之我,卻餵養思想意義上博學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會尋得自我的。兩者,思想和感官,均為美的事物;兩者背後均隱藏終極意義;兩者都值得傾聽,值得參與;兩者均不容蔑視亦不必高估。自兩者中均可聽到內在的秘密之聲。

如此聽憑內心的召喚而非聽憑外在的命令是善的。除了時刻等待這聲音的召喚,再沒什麼行為是必要的。

我在路上遇到的人都像喬文達。他們都心懷感激,儘管他們都有資格獲得他人的感激。他們都謙卑、善意、恭順,思慮甚少。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

勤學的悉達多,你要明白:情愛可以乞得,可以購買,可以受饋,也可在陋巷覓得,卻唯獨不能強奪。

如果你將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石子會沿著最短的路徑沉入水底。恰如悉達多有了目標並下定決心。悉達多什麼都不做,他等待、思考、齋戒。他穿行於塵世萬物間正如石子飛入水底 —— 不必費力,無需掙扎;他自會被指引,他任憑自己沉落。目標會指引他,因為他禁止任何干擾目標的事情進入他的靈魂。

但在從前的悉達多眼中,它們不過是魅惑的、稍縱即逝的霧霭。以懷疑熟視,這一切注定被思想洞悉,一無是處。因為它們並非本質。本質位於可見世界的彼岸。可現在,他獲得自由的雙眼流連於塵世,他看見且清晰地辨明可見世界。他不再問詢本質,瞄準彼岸,他在世間尋找故鄉。如若人能毫無希求,質樸而天真無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隽美!

所有這自古有之的一切,悉達多一直熟視無睹。他從不在場。而現在,他歸屬其中。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閃耀,星辰月亮在他心中運行。

佛陀的徹悟紀事才是無法言說、不可傳授的珍寶 —— 這恰恰是他現在要去經驗的,他現在才剛剛開始去經驗的。自然,他歷來便知他的自我即阿特曼。自我如大梵般永恆存在。然而因他始終試圖以思想之網去捕捉自我,而使得自我從未被真正發現。自然,肉體並非自我,感官遊戲並非自我。如此看來思想也並非自我。才智並非自我。歸納結論,由舊思想編織新思想的可修習之智慧和技藝並非自我。不,這一思想境界乃是塵世的。如果一個人扼殺了感官意義上的偶然之我,卻餵養思想意義上博學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無法尋得自我的。兩者,思想和感官,均為美的事物;兩者背後均隱藏終極意義;兩者都值得傾聽,值得參與;兩者均不容蔑視亦不必高估。自兩者中均可聽到內在的秘密之聲。

如此聽憑內心的召喚而非聽憑外在的命令是善的。除了時刻等待這聲音的召喚,再沒什麼行為是必要的。

我在路上遇到的人都像喬文達。他們都心懷感激,儘管他們都有資格獲得他人的感激。他們都謙卑、善意、恭順,思慮甚少。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

勤學的悉達多,你要明白:情愛可以乞得,可以購買,可以受饋,也可在陋巷覓得,卻唯獨不能強奪。

如果你將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石子會沿著最短的路徑沉入水底。恰如悉達多有了目標並下定決心。悉達多什麼都不做,他等待、思考、齋戒。他穿行於塵世萬物間正如石子飛入水底 —— 不必費力,無需掙扎;他自會被指引,他任憑自己沉落。目標會指引他,因為他禁止任何干擾目標的事情進入他的靈魂。


塵世間#

世事看似如此。各有索取,各有付出。這是生活。

悉達多則視一切如遊戲。他努力學習規則,內容他並不記掛於心。

不是真正的商人,也不會成為真正的商人。在生意上,他從未投入熱情。但是他掌握那些無為而治的成功者的秘密。或許他福星高照,或許他會施展法術,或許他從沙門處學到了什麼。他似乎總在生意上遊戲,從不全情投入,生意從來也無法牽制他。他從不擔心失敗,從不為損失煩憂。

時常,他感到內心深處有一個垂微的聲音在輕聲提醒,輕聲抱怨。輕到幾乎無從捕捉。他開始在某些時刻意識到自己正過著荒謬的生活。所有這些他做的事情無非是遊戲。這遊戲令他快活,偶爾讓他愉悅。但是真實的生活卻擦身而過,無法觸及。如同一個人在玩球,他同他的生意以及周圍的人玩耍。他冷眼旁觀,尋得開心。而他的心,他存在的源泉卻不在。那眼泉十分遙遠,漸漸消失在視線之外,與他的生活無關。幾次,他為他意識到的這一切感到驚恐。他希望自己也能滿腔熱情,全心全意地參與到孩子氣的日常行為中。真正地去生活、去勞作、去享樂,而不只是一位旁觀者。

大多數人,迦摩羅,仿佛一片落葉,在空中翻滾、飄搖,最後踉蹌著歸於塵土。有的人,極少數,如同天際之星,沿著固定的軌跡運行。沒有風能動搖他,他內心自有律法和軌道。

“或許是。” 悉達多疲憊地說,“我就像你。你也誰都不愛 —— 否則你怎會將愛當作藝術經營?像你我這類人大概都不會愛。如孩童般的世人才會愛。這是他們的秘密。”

世事看似如此。各有索取,各有付出。這是生活。

悉達多則視一切如遊戲。他努力學習規則,內容他並不記掛於心。

不是真正的商人,也不會成為真正的商人。在生意上,他從未投入熱情。但是他掌握那些無為而治的成功者的秘密。或許他福星高照,或許他會施展法術,或許他從沙門處學到了什麼。他似乎總在生意上遊戲,從不全情投入,生意從來也無法牽制他。他從不擔心失敗,從不為損失煩憂。

時常,他感到內心深處有一個垂微的聲音在輕聲提醒,輕聲抱怨。輕到幾乎無從捕捉。他開始在某些時刻意識到自己正過著荒謬的生活。所有這些他做的事情無非是遊戲。這遊戲令他快活,偶爾讓他愉悅。但是真實的生活卻擦身而過,無法觸及。如同一個人在玩球,他同他的生意以及周圍的人玩耍。他冷眼旁觀,尋得開心。而他的心,他存在的源泉卻不在。那眼泉十分遙遠,漸漸消失在視線之外,與他的生活無關。幾次,他為他意識到的這一切感到驚恐。他希望自己也能滿腔熱情,全心全意地參與到孩子氣的日常行為中。真正地去生活、去勞作、去享樂,而不只是一位旁觀者。

大多數人,迦摩羅,仿佛一片落葉,在空中翻滾、飄搖,最後踉蹌著歸於塵土。有的人,極少數,如同天際之星,沿著固定的軌跡運行。沒有風能動搖他,他內心自有律法和軌道。

“或許是。” 悉達多疲憊地說,“我就像你。你也誰都不愛 —— 否則你怎會將愛當作藝術經營?像你我這類人大概都不會愛。如孩童般的世人才會愛。這是他們的秘密。”


輪回#

指引他生活的一直是思考、等待和齋戒的技藝。他和孩童般的世人間彼此依舊陌生。

隨著日進斗金,他也沾染了世人的幼稚和膽怯。而他羨慕世人。他越和他們相像,就越羨慕他們。他羨慕他們擁有,他卻欠缺的對個人生活的重視,羨慕他們強烈的快樂和恐懼,羨慕他們為不安又甜蜜的幸福感而不斷墜入愛河,羨慕他們不懈地愛自己、愛女人、愛他們的孩子、愛名望金錢,羨慕他們熱衷於諸多盤算和祈盼。他無法效仿這孩童般的快樂和愚蠢。他學會的,恰是他最難接受、最蔑視的東西。

世俗將他囚禁。情欲、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視、時常嘲笑、視為最愚昧的唯利是圖俘虜了他。

驚醒後,他感到自己被深深的悲哀包圍。毫無價值,自己過著既無價值又無意義的生活。了無生氣,他沒有得到任何珍貴的、值得保留的東西。他孤單伫立,空洞得如同岸邊遇難的破船。

他走過多少平庸、荒蕪的路。多年來,他沒有崇高目標,沒有渴望,毫無進取。他貪猥無厭,餍足於可憐的嗜好!多年來,他一直在浑然不覺中試圖且盼望成為世人。可他的生活卻因為他懷著別樣的目標和憂慮,遠比那些孩童般的世人更加不幸和貧窮。由迦摩施瓦弥一類人構成的世界於他不過是一場遊戲,一支供人觀賞的舞蹈,一部鬧劇。他唯一珍惜的是迦摩羅。他珍惜她 —— 但依然珍惜嗎?他還需要她,或她還需要他嗎?難道他們不是在無盡的遊戲中遊戲?為這遊戲而活可有必要?不,沒有必要!這遊戲叫做輪回,一種孩童遊戲,一種或可愛的遊戲。一次,兩次,十次 —— 難道要不停地遊戲下去?

指引他生活的一直是思考、等待和齋戒的技藝。他和孩童般的世人間彼此依舊陌生。

隨著日進斗金,他也沾染了世人的幼稚和膽怯。而他羨慕世人。他越和他們相像,就越羨慕他們。他羨慕他們擁有,他卻欠缺的對個人生活的重視,羨慕他們強烈的快樂和恐懼,羨慕他們為不安又甜蜜的幸福感而不斷墜入愛河,羨慕他們不懈地愛自己、愛女人、愛他們的孩子、愛名望金錢,羨慕他們熱衷於諸多盤算和祈盼。他無法效仿這孩童般的快樂和愚蠢。他學會的,恰是他最難接受、最蔑視的東西。

世俗將他囚禁。情欲、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視、時常嘲笑、視為最愚昧的唯利是圖俘虜了他。

驚醒後,他感到自己被深深的悲哀包圍。毫無價值,自己過著既無價值又無意義的生活。了無生氣,他沒有得到任何珍貴的、值得保留的東西。他孤單伫立,空洞得如同岸邊遇難的破船。

他走過多少平庸、荒蕪的路。多年來,他沒有崇高目標,沒有渴望,毫無進取。他貪猥無厭,餍足於可憐的嗜好!多年來,他一直在浑然不覺中試圖且盼望成為世人。可他的生活卻因為他懷著別樣的目標和憂慮,遠比那些孩童般的世人更加不幸和貧窮。由迦摩施瓦弥一類人構成的世界於他不過是一場遊戲,一支供人觀賞的舞蹈,一部鬧劇。他唯一珍惜的是迦摩羅。他珍惜她 —— 但依然珍惜嗎?他還需要她,或她還需要他嗎?難道他們不是在無盡的遊戲中遊戲?為這遊戲而活可有必要?不,沒有必要!這遊戲叫做輪回,一種孩童遊戲,一種或可愛的遊戲。一次,兩次,十次 —— 難道要不停地遊戲下去?


在河邊#

這正是他的境況:絕望,步入歧途,拋棄智識,甚至求死。這幼稚的求死之心不斷滋生,乃至行將擺脫肉體,求得安寧!“唵” 字迫入意志的強烈遠勝於近來悔恨和死意的折磨。這一刻促成他在不幸中、在癲狂中認清自己。

為重新成為孩子,為從頭再來,我必須變蠢、習惡、犯錯。必須經歷厭惡、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贊許我走這條路,我的眼睛為此歡笑。為收穫恩寵,重新聽見 “唵”,為再次酣睡,適時醒來,我必須走投無路,墮入深淵,直至動了愚蠢的輕生之念。為了重新找到內在的阿特曼,我必須先成為愚人。為了再活,我必須犯罪。這條路還會引我去向何方?它如此古怪,泥濘不堪,或許是個旋回。它自便吧,我願隨它走。

親口品嚐塵世的一切很好。儘管孩提時我已知道,淫樂和財富不屬於善。我熟知已久,卻剛剛經歷,不僅用思想,還用眼睛、心靈和肉體經歷。我慶幸我經歷了它!

他的 “我” 在他的聖徒氣質中、傲慢中、精神性中隱藏起來。在他自以為用齋戒和懺悔能扼殺 “我” 時,“我” 卻盤踞生長著。於是他終於清楚,任何學問也不能讓他獲得救贖,他該聽從內心的秘密之音。為此他不得不步入塵世,迷失在欲望和權力、女人和金錢中,成為商人、賭徒、酒鬼和財迷,直至聖徒和沙門在他心中死去。他不得不繼續那不堪的歲月,承受厭惡、空虛,承受沉悶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直至他最終陷入苦澀的絕望,直至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達多死去。他死了。一個新的悉達多從睡眠中蘇醒。這個新生的悉達多也將衰老,死去。悉達多將消逝。一切有形之物都將消逝。可今天他還年輕,還是個孩子。今天,他是快樂崭新的悉達多。

這正是他的境況:絕望,步入歧途,拋棄智識,甚至求死。這幼稚的求死之心不斷滋生,乃至行將擺脫肉體,求得安寧!“唵” 字迫入意志的強烈遠勝於近來悔恨和死意的折磨。這一刻促成他在不幸中、在癲狂中認清自己。

為重新成為孩子,為從頭再來,我必須變蠢、習惡、犯錯。必須經歷厭惡、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贊許我走這條路,我的眼睛為此歡笑。為收穫恩寵,重新聽見 “唵”,為再次酣睡,適時醒來,我必須走投無路,墮入深淵,直至動了愚蠢的輕生之念。為了重新找到內在的阿特曼,我必須先成為愚人。為了再活,我必須犯罪。這條路還會引我去向何方?它如此古怪,泥濘不堪,或許是個旋回。它自便吧,我願隨它走。

親口品嚐塵世的一切很好。儘管孩提時我已知道,淫樂和財富不屬於善。我熟知已久,卻剛剛經歷,不僅用思想,還用眼睛、心靈和肉體經歷。我慶幸我經歷了它!

他的 “我” 在他的聖徒氣質中、傲慢中、精神性中隱藏起來。在他自以為用齋戒和懺悔能扼殺 “我” 時,“我” 卻盤踞生長著。於是他終於清楚,任何學問也不能讓他獲得救贖,他該聽從內心的秘密之音。為此他不得不步入塵世,迷失在欲望和權力、女人和金錢中,成為商人、賭徒、酒鬼和財迷,直至聖徒和沙門在他心中死去。他不得不繼續那不堪的歲月,承受厭惡、空虛,承受沉悶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直至他最終陷入苦澀的絕望,直至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達多死去。他死了。一個新的悉達多從睡眠中蘇醒。這個新生的悉達多也將衰老,死去。悉達多將消逝。一切有形之物都將消逝。可今天他還年輕,還是個孩子。今天,他是快樂崭新的悉達多。


船夫#

我的生活也是一條河。這條河用幻象,而非現實,隔開少年悉達多、成年悉達多和老年悉達多。悉達多的前世並非過去,死亡和重歸梵天亦並非未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兩種情境交織著充滿他,成為永恆。他比以往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不滅,刹那即永恆。

我的生活也是一條河。這條河用幻象,而非現實,隔開少年悉達多、成年悉達多和老年悉達多。悉達多的前世並非過去,死亡和重歸梵天亦並非未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兩種情境交織著充滿他,成為永恆。他比以往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不滅,刹那即永恆。


兒子#

悉達多開始意識到,孩子帶來的不是幸福安寧,而是痛苦憂慮。可是他愛他,寧願忍受愛的痛苦和憂慮,也不願接受沒有他的幸福和快樂。

我知道。你不強迫他,不打他,不控制他,因為你知道柔勝於剛,水勝於石,愛勝於暴。很好,我讚賞你。可你不強迫不責罰的主張,難道不是一種過失?難道你沒有用愛束縛他?沒有每天用善和忍,令他羞愧為難?你難道沒有強迫這自大放肆的孩子,同兩個視米為佳餚的老家伙住在茅舍裡?老人的思想可不會與孩子相同。他們心境蒼老平靜,連步態都跟孩子不同。難道這一切不是對孩子的強迫和懲罰?

人獨自行過生命,蒙受玷污,承擔罪過,痛飲苦酒,尋覓出路。難道有人曾被父親或老師一路庇護?親愛的,你相信有人能避開這道路?或許小悉達多能,因為你愛他,你願意保他免於苦難和失望?但是就算你替他舍命十次,恐怕也不能扭轉他命運的一絲一毫!

他把自己比作孤星,把孩童般的世人比作落葉。儘管他在她的話中聽到責備。的確,他從未忘形地熱戀一個人。從未全然忘我地去為了愛做蠢事。他從未愛過。他認為這是他與孩童般的世人的根本區別。可是自從兒子出現,他悉達多卻成了完全的世人。苦戀著,在愛中迷失;因為愛,而成為愚人。而今,他感受到生命中這遲來的強烈而奇異的激情,遭苦難,受折磨,卻充滿喜悅,獲得新生,變得富足。

他進城的渴望是愚蠢的。他不能幫助兒子,也不該牽絆他。他深愛著逃走的孩子。他的愛像一道傷口。他感到傷口的存在不該只為在心中溃爛,它應該風化、發光。

悉達多開始意識到,孩子帶來的不是幸福安寧,而是痛苦憂慮。可是他愛他,寧願忍受愛的痛苦和憂慮,也不願接受沒有他的幸福和快樂。

我知道。你不強迫他,不打他,不控制他,因為你知道柔勝於剛,水勝於石,愛勝於暴。很好,我讚賞你。可你不強迫不責罰的主張,難道不是一種過失?難道你沒有用愛束縛他?沒有每天用善和忍,令他羞愧為難?你難道沒有強迫這自大放肆的孩子,同兩個視米為佳餚的老家伙住在茅舍裡?老人的思想可不會與孩子相同。他們心境蒼老平靜,連步態都跟孩子不同。難道這一切不是對孩子的強迫和懲罰?

人獨自行過生命,蒙受玷污,承擔罪過,痛飲苦酒,尋覓出路。難道有人曾被父親或老師一路庇護?親愛的,你相信有人能避開這道路?或許小悉達多能,因為你愛他,你願意保他免於苦難和失望?但是就算你替他舍命十次,恐怕也不能扭轉他命運的一絲一毫!

他把自己比作孤星,把孩童般的世人比作落葉。儘管他在她的話中聽到責備。的確,他從未忘形地熱戀一個人。從未全然忘我地去為了愛做蠢事。他從未愛過。他認為這是他與孩童般的世人的根本區別。可是自從兒子出現,他悉達多卻成了完全的世人。苦戀著,在愛中迷失;因為愛,而成為愚人。而今,他感受到生命中這遲來的強烈而奇異的激情,遭苦難,受折磨,卻充滿喜悅,獲得新生,變得富足。

他進城的渴望是愚蠢的。他不能幫助兒子,也不該牽絆他。他深愛著逃走的孩子。他的愛像一道傷口。他感到傷口的存在不該只為在心中溃爛,它應該風化、發光。


#

他理解他們。理解並同情他們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衝動和欲望掌管的生活。他感同身受。儘管他已近乎完人,只承受著最後的傷痛,卻視世人如兄弟。他不再嘲笑他們的虛榮、欲望和荒謬,反而通曉他們,愛戴敬重他們。母親對孩子盲目的愛,父親痴愚盲目地為獨子驕傲,賣弄風情的年輕女人盲目狂野地追求珠寶和男人獵艷的目光 —— 對現在的悉達多來說,所有這些本能、簡單、愚蠢,卻極為強烈鮮活的欲望不再幼稚。他看到人們為欲望而活,因欲望不斷創造、出行、征戰,不斷受難。他愛他們。他在他們的每種激情、每種作為中看到生命、生機,看到堅不可摧之物和梵天。他在他們盲目的忠誠、盲目的強悍和堅韌中看到可愛和可敬之處。

一種認知逐漸在悉達多頭腦中壯大,成熟。究竟什麼是智慧?什麼是他的目標?不過是在生命中的每個瞬間,能圓融統一地思考,能感受並融入這種統一的靈魂的準備,一種能力,一種秘密的藝術。這種認知在悉達多頭腦中繁盛,又反映在瓦稣迪瓦蒼老的童顏上:和諧、喜悅、統一,對永恆圓融世界的學識。

一切未受尽的苦,未獲得的救贖都會重來。苦難從未改變。

在不斷的述說、坦白和懺悔中,悉達多愈加感到,傾聽者不再是瓦稣迪瓦,不再是一個人。這位不動聲色的傾聽者接納他的懺悔,如同樹木接納雨水。他是神的化身,是永恆的化身。悉達多不再舔舐傷口,對瓦稣迪瓦認知的改變佔據了他。他認知得愈深,愈不再詫異,愈看得清楚。一切都自然,有序。瓦稣迪瓦一直如此,只是不為他所知。即便是他自己,也幾乎未曾改變。他感到他看待瓦稣迪瓦,如同世人看待諸神。這不會長久。他一邊述說,一邊在心中與瓦稣迪瓦告別。

悉達多加倍專注於傾聽。父親、自己和兒子的形象交匯。還有迦摩羅、喬文達、其他人,他們的形象交匯並融入河水,熱切而痛苦地奔向目標。河水詠唱著,滿載渴望,滿載燃燒的苦痛和無法滿足的欲望,奔向目標。悉達多看見由他自己,他熱愛的、認識的人,由所有人組成的河水奔涌著,浪花翻滾,痛苦地奔向多個目標,奔向瀑布、湖泊、湍流、大海;抵達目標,又奔向新的目標。水蒸騰,升空,化作雨,從天而降,又變成泉水、小溪、河流,再次融匯,再次奔涌。然而渴求之音有所改變,依舊呼嘯,依舊滿載痛苦和尋覓,其他聲音,喜與悲、善與惡、笑與哀之聲,成千上萬種聲音卻加入進來。

他不再分辨歡笑與哭泣之聲、天真與雄渾之聲。這些聲音是為一體。智者的笑,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訴,垂死者的呻吟,糾纏交織著合為一體。所有聲音、目標、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與惡合為一體,構成世界,構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樂。當他專注於河水咆哮的交響,當他不再聽到哀,聽到笑,當他的靈魂不再執念於一種聲音,自我不再被佔據,而是傾聽一切,傾聽整體和統一時,這偉大的交響,凝成了一個字,這個字是 “唵”,意為圓滿。

此刻,悉達多不再與命運搏鬥,不再與意志作對。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臉上盛放喜悅。他認知了完滿,贊同事件之河,贊同生活的奔流,滿是同情,滿是喜悅,順流而行,融入統一。

“我要去林中,去融入統一。” 瓦稣迪瓦光芒四射。悉達多懷著深深的喜悅與誠摯目送他遠去。他步伐平和,渾身滿是華彩,滿是光明。

他理解他們。理解並同情他們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衝動和欲望掌管的生活。他感同身受。儘管他已近乎完人,只承受著最後的傷痛,卻視世人如兄弟。他不再嘲笑他們的虛榮、欲望和荒謬,反而通曉他們,愛戴敬重他們。母親對孩子盲目的愛,父親痴愚盲目地為獨子驕傲,賣弄風情的年輕女人盲目狂野地追求珠寶和男人獵艷的目光 —— 對現在的悉達多來說,所有這些本能、簡單、愚蠢,卻極為強烈鮮活的欲望不再幼稚。他看到人們為欲望而活,因欲望不斷創造、出行、征戰,不斷受難。他愛他們。他在他們的每種激情、每種作為中看到生命、生機,看到堅不可摧之物和梵天。他在他們盲目的忠誠、盲目的強悍和堅韌中看到可愛和可敬之處。

一種認知逐漸在悉達多頭腦中壯大,成熟。究竟什麼是智慧?什麼是他的目標?不過是在生命中的每個瞬間,能圓融統一地思考,能感受並融入這種統一的靈魂的準備,一種能力,一種秘密的藝術。這種認知在悉達多頭腦中繁盛,又反映在瓦稣迪瓦蒼老的童顏上:和諧、喜悅、統一,對永恆圓融世界的學識。

一切未受尽的苦,未獲得的救贖都會重來。苦難從未改變。

在不斷的述說、坦白和懺悔中,悉達多愈加感到,傾聽者不再是瓦稣迪瓦,不再是一個人。這位不動聲色的傾聽者接納他的懺悔,如同樹木接納雨水。他是神的化身,是永恆的化身。悉達多不再舔舐傷口,對瓦稣迪瓦認知的改變佔據了他。他認知得愈深,愈不再詫異,愈看得清楚。一切都自然,有序。瓦稣迪瓦一直如此,只是不為他所知。即便是他自己,也幾乎未曾改變。他感到他看待瓦稣迪瓦,如同世人看待諸神。這不會長久。他一邊述說,一邊在心中與瓦稣迪瓦告別。

悉達多加倍專注於傾聽。父親、自己和兒子的形象交匯。還有迦摩羅、喬文達、其他人,他們的形象交匯並融入河水,熱切而痛苦地奔向目標。河水詠唱著,滿載渴望,滿載燃燒的苦痛和無法滿足的欲望,奔向目標。悉達多看見由他自己,他熱愛的、認識的人,由所有人組成的河水奔涌著,浪花翻滾,痛苦地奔向多個目標,奔向瀑布、湖泊、湍流、大海;抵達目標,又奔向新的目標。水蒸騰,升空,化作雨,從天而降,又變成泉水、小溪、河流,再次融匯,再次奔涌。然而渴求之音有所改變,依舊呼嘯,依舊滿載痛苦和尋覓,其他聲音,喜與悲、善與惡、笑與哀之聲,成千上萬種聲音卻加入進來。

他不再分辨歡笑與哭泣之聲、天真與雄渾之聲。這些聲音是為一體。智者的笑,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訴,垂死者的呻吟,糾纏交織著合為一體。所有聲音、目標、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與惡合為一體,構成世界,構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樂。當他專注於河水咆哮的交響,當他不再聽到哀,聽到笑,當他的靈魂不再執念於一種聲音,自我不再被佔據,而是傾聽一切,傾聽整體和統一時,這偉大的交響,凝成了一個字,這個字是 “唵”,意為圓滿。

此刻,悉達多不再與命運搏鬥,不再與意志作對。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臉上盛放喜悅。他認知了完滿,贊同事件之河,贊同生活的奔流,滿是同情,滿是喜悅,順流而行,融入統一。

“我要去林中,去融入統一。” 瓦稣迪瓦光芒四射。悉達多懷著深深的喜悅與誠摯目送他遠去。他步伐平和,渾身滿是華彩,滿是光明。


喬文達#

“一個探求之人,” 悉達多道,“往往只關注探求的事物。他一無所獲,一無所納。因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著擁有目標。而發現則意味自由、敞開、全無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許確實是位探索者。但你卻因努力追求目標,而錯過了些眼前事物。”

我有過思考,對,也有過認知。有時,一個時辰或一日,我被認知充滿,如同人們在心中感知生命。有些認知很難與你分享。你看,我的喬文達,這就是我的認知:智慧無法言傳。智者試圖傳授智慧,總像痴人說夢。

但它是我最好的考量:真的反面同樣真實!也就是說,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辭彰顯。可以思想和言說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體、完滿、統一。世尊喬達摩在宣法和談論世界時,不得不將世界分為輪回和涅槃、幻象和真相、苦與救贖。宣法之人別無他途,而我們周圍和內在的世界卻從未淪於片面。尚無一人,尚無一事,完全輪回或徹底涅槃。尚無一人絕對神聖或絕對罪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受制於幻象,相信時間真實存在。時間並不真實存在,喬文達,我時有感悟。而如果時間並非實在,世界與永恆、苦難與極樂、善與惡的界限亦皆為幻象。

世界並非不圓滿。世界並非徐緩地行進在通向圓滿之路:不,世間的每一瞬間皆為圓滿。一切罪孽都承載寬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棲息老人,所有新生兒身上都棲息亡者,所有將死之人都孕育永恆的生命。沒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強盜和賭徒的路或許通向佛陀,婆羅門的路或許通往強盜。在最深的禪定中存在這種可能:時間被終結,人視過往、當下和未來的生活為同時。這時,一切皆為善、圓滿和梵天。因此在我看來,世間存在的一切皆好。在我看來,死如同生,罪孽猶如神聖,聰明等同愚蠢。一切皆有定數,一切只需我的讚賞、順從和愛的默許。這樣於我有益,只會促進我,從不傷害我。我聽便靈魂與肉體的安排,去經歷罪孽,追逐肉欲和財富,去貪慕虛榮,以陷入最羞恥的絕望,以學會放棄掙扎,學會熱愛世界。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於它。—— 哦,喬文達,這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但我不愛言辭,學說於我毫無價值。它們沒有力,沒有柔,沒有顏色,沒有棱角,沒有氣味和味道。作為言辭,它一無所有。或許正是言辭阻礙你獲得安寧。因為救贖與美德,輪回與涅槃也只是言辭。世上並無涅槃,涅槃只是一個言辭。

我並不為‘物’是否虛幻而憂慮,連我也可能只是個幻象。因此,我同‘物’並無區別。我因此覺得它們值得熱愛和敬重 —— 我們並無區別。我因此熱愛它們。你一定笑話我這種說法,喬文達,對於我來說,愛乃頭等要務。審視世界、解釋世界或藐視世界,或許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不憎惡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嘆和敬畏地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他熟稔人性的無常、空幻,卻依然深爱並傾尽一生去助佑、教導世人。在我看來,在這位偉大的導師心中,愛事物勝於愛言辭。他的作為和生命重於他的法義。他的儀態重於言論。我認為他的偉大不在他的法義中、思想中,而在他的生命中。

喬文達深深鞠躬。淚水在不知不覺中流滿他蒼老的臉。如同火焰點燃他心中最深的愛和最謙卑的敬意。他深深地鞠躬到地,向端坐的悉達多致意。悉達多的微笑讓他憶起一生中愛過的一切,憶起一生中寶貴和神聖的一切。

“一個探求之人,” 悉達多道,“往往只關注探求的事物。他一無所獲,一無所納。因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著擁有目標。而發現則意味自由、敞開、全無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許確實是位探索者。但你卻因努力追求目標,而錯過了些眼前事物。”

我有過思考,對,也有過認知。有時,一個時辰或一日,我被認知充滿,如同人們在心中感知生命。有些認知很難與你分享。你看,我的喬文達,這就是我的認知:智慧無法言傳。智者試圖傳授智慧,總像痴人說夢。

但它是我最好的考量:真的反面同樣真實!也就是說,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辭彰顯。可以思想和言說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體、完滿、統一。世尊喬達摩在宣法和談論世界時,不得不將世界分為輪回和涅槃、幻象和真相、苦與救贖。宣法之人別無他途,而我們周圍和內在的世界卻從未淪於片面。尚無一人,尚無一事,完全輪回或徹底涅槃。尚無一人絕對神聖或絕對罪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受制於幻象,相信時間真實存在。時間並不真實存在,喬文達,我時有感悟。而如果時間並非實在,世界與永恆、苦難與極樂、善與惡的界限亦皆為幻象。

世界並非不圓滿。世界並非徐緩地行進在通向圓滿之路:不,世間的每一瞬間皆為圓滿。一切罪孽都承載寬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棲息老人,所有新生兒身上都棲息亡者,所有將死之人都孕育永恆的生命。沒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強盜和賭徒的路或許通向佛陀,婆羅門的路或許通往強盜。在最深的禪定中存在這種可能:時間被終結,人視過往、當下和未來的生活為同時。這時,一切皆為善、圓滿和梵天。因此在我看來,世間存在的一切皆好。在我看來,死如同生,罪孽猶如神聖,聰明等同愚蠢。一切皆有定數,一切只需我的讚賞、順從和愛的默許。這樣於我有益,只會促進我,從不傷害我。我聽便靈魂與肉體的安排,去經歷罪孽,追逐肉欲和財富,去貪慕虛榮,以陷入最羞恥的絕望,以學會放棄掙扎,學會熱愛世界。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於它。—— 哦,喬文達,這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但我不愛言辭,學說於我毫無價值。它們沒有力,沒有柔,沒有顏色,沒有棱角,沒有氣味和味道。作為言辭,它一無所有。或許正是言辭阻礙你獲得安寧。因為救贖與美德,輪回與涅槃也只是言辭。世上並無涅槃,涅槃只是一個言辭。

我並不為‘物’是否虛幻而憂慮,連我也可能只是個幻象。因此,我同‘物’並無區別。我因此覺得它們值得熱愛和敬重 —— 我們並無區別。我因此熱愛它們。你一定笑話我這種說法,喬文達,對於我來說,愛乃頭等要務。審視世界、解釋世界或藐視世界,或許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不憎惡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嘆和敬畏地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他熟稔人性的無常、空幻,卻依然深爱並傾尽一生去助佑、教導世人。在我看來,在這位偉大的導師心中,愛事物勝於愛言辭。他的作為和生命重於他的法義。他的儀態重於言論。我認為他的偉大不在他的法義中、思想中,而在他的生命中。

喬文達深深鞠躬。淚水在不知不覺中流滿他蒼老的臉。如同火焰點燃他心中最深的愛和最謙卑的敬意。他深深地鞠躬到地,向端坐的悉達多致意。悉達多的微笑讓他憶起一生中愛過的一切,憶起一生中寶貴和神聖的一切。


譯後記#

伴隨黑塞的書寫,我也在悉達多的步履中經歷他的告別:告別雙親及家園,告別朋友及老師,告別佛陀,告別摯愛,告別舊我。這些殘酷的告別或許是人生真相,或許是獲得神性自我,獲得對萬物、對人、對世界更為廣大的寬容與愛的必經之路。我看見佛陀。他光明圓滿,神聖溫柔。我看見他莊嚴、永恆而迷人的微笑。當悉達多陰鬱地走進芒果園,感受胸中的痛苦和死意時,我看見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痛飲最後憂傷的一杯,幾乎要死,在孤苦和驚恐中渴望一絲屬人的警醒與陪伴。在河水的詠唱中,我聽見一部巴赫的彌撒 [插圖],聽見至高者的死與復活,聽見一個人的愛與受難的一生……

伴隨黑塞的書寫,我也在悉達多的步履中經歷他的告別:告別雙親及家園,告別朋友及老師,告別佛陀,告別摯愛,告別舊我。這些殘酷的告別或許是人生真相,或許是獲得神性自我,獲得對萬物、對人、對世界更為廣大的寬容與愛的必經之路。我看見佛陀。他光明圓滿,神聖溫柔。我看見他莊嚴、永恆而迷人的微笑。當悉達多陰鬱地走進芒果園,感受胸中的痛苦和死意時,我看見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痛飲最後憂傷的一杯,幾乎要死,在孤苦和驚恐中渴望一絲屬人的警醒與陪伴。在河水的詠唱中,我聽見一部巴赫的彌撒 [插圖],聽見至高者的死與復活,聽見一個人的愛與受難的一生……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