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al

pi-dal

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the stamp collecting.
twitter
github
bilibili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讀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 阿德勒的哲學課》讀書筆記#

作者: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閱讀時長: 3 小時

這是我在微信讀書中閱讀《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 阿德勒的哲學課》時記錄的筆記和摘錄。


推薦序二 自我的枷鎖和解放#

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係大概是 “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

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係大概是 “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


引言#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世界便逐漸露出真面目。人們不得不接受 “我只不過如此” 之類的現實,原以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 “可能” 都會變成 “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義季節轉瞬即逝,殘酷的現實主義時代終將到來。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世界便逐漸露出真面目。人們不得不接受 “我只不過如此” 之類的現實,原以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 “可能” 都會變成 “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義季節轉瞬即逝,殘酷的現實主義時代終將到來。


第一天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也許是因為這樣,他往往過於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無法衷心地去祝福別人的幸福,從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

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也許是因為這樣,他往往過於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無法衷心地去祝福別人的幸福,從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 “第三巨頭”#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的確很有趣。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发展進程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他心有不滿,而且也並不幸福。但是,他的確是按照 “目的” 而採取的行動。不僅僅是他,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 “目的” 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難道你還不明白嗎?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 “手段” 而已。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掛斷電話之後再次釋放出來。

還不僅僅是痛苦。如果過去決定一切而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今天的我們對人生也將會束手無策。結果會如何呢?那就可能會陷入對世界絕望、對人生厭棄的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之中。以精神創傷說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就是變相的決定論,是虛無主義的入口。你認同這種價值觀嗎?

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裡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症療法而已,沒有什麼價值。

我還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話。他這麼說:“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無視現實的是你。一味執著於 “被給予了什麼”,現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行為之惡的確有很多。但無論什麼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作惡而去幹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在的 “相應理由”。假設有人因為金錢糾紛而殺了人。即使如此,對其本人來說也是有 “相應理由” 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 “善” 的行動。當然,這不是指道德意義上的善,而是指 “利己” 這一意義上的善。

如果說得更準確一些,應該是 “人生的狀態” 的意思。你一定會認為秉性或性格不會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變。但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 “不改變” 的決心。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麼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

實際上,他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一方式來保留一種 “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 的可能性,即不願出去被人評價,更不願去面對因作品拙劣而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 “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自己有這種才能” 之類的可能性中。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的確很有趣。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发展進程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他心有不滿,而且也並不幸福。但是,他的確是按照 “目的” 而採取的行動。不僅僅是他,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 “目的” 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難道你還不明白嗎?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 “手段” 而已。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掛斷電話之後再次釋放出來。

還不僅僅是痛苦。如果過去決定一切而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今天的我們對人生也將會束手無策。結果會如何呢?那就可能會陷入對世界絕望、對人生厭棄的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之中。以精神創傷說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就是變相的決定論,是虛無主義的入口。你認同這種價值觀嗎?

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裡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症療法而已,沒有什麼價值。

我還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話。他這麼說:“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無視現實的是你。一味執著於 “被給予了什麼”,現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行為之惡的確有很多。但無論什麼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作惡而去幹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在的 “相應理由”。假設有人因為金錢糾紛而殺了人。即使如此,對其本人來說也是有 “相應理由” 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 “善” 的行動。當然,這不是指道德意義上的善,而是指 “利己” 這一意義上的善。

如果說得更準確一些,應該是 “人生的狀態” 的意思。你一定會認為秉性或性格不會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變。但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 “不改變” 的決心。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麼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

實際上,他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一方式來保留一種 “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 的可能性,即不願出去被人評價,更不願去面對因作品拙劣而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 “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自己有這種才能” 之類的可能性中。


為什麼討厭自己?#

這種情況不只限於她。考生會想 “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公司職員則會想 “如果能夠改行的話一切都會順利發展”。但是,很多情況下即使那些願望實現了,事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承認就是很了不起的態度。但是,請你不要忘記,在人際關係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 “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

但是,主觀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選擇。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優點還是缺點,這全憑你自己主觀決定。正因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選擇。

這需要從頭說起。首先,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 “追求優越性”。

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壞事。這一點你能夠理解吧?就像阿德勒說過的那樣,自卑感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例如,雖然對學歷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為如此,才下定 “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之類的決心,那反而成了好事。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具體就像 “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 或者 “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結不了婚” 之類的想法。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揚 “因為有 A 所以才做不到 B” 這樣的理論,這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範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

這就是自卑情結的另一個側面。那些用語言或態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結的人和聲稱 “因為有 A 所以才不能做到 B” 的人,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 “只要沒有 A,我也會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

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

阿德勒明確指出 “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 “理想的自己” 的比較。

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是從勝負競爭中全身而退。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此。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於不敗之地,處於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者。而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關鍵在於下面這一點。如果能夠體會到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係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如果遭人當面辱骂,我就會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 “目的”。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骂,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 “權力之爭”。

想要獲勝啊,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是的。而且,人際關係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麼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為了避免這一點,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

首先希望你能夠理解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發怒是一種交流的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如果能夠從經驗中明白這一點,那自然就不會再有怒氣產生了。

你似乎還沒有真正理解。不是不能發怒,而是 “沒必要依賴發怒這一工具”。易怒的人並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會說 “不由得發火” 之類的話。這實際上是在借助發怒來進行交流。

哲人:關於權力之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麼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係圈套。青年:為什麼?哲人:人在人際關係中一旦确信 “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

哲人:因為不想失敗,所以就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結果就會選擇錯誤的道路。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這些都不是 “失敗”。追求優越性並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完成的。青年:也就是說,如果過度拘泥於勝負就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哲人:是的。眼鏡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勝負就會走錯道路,我們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

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嗎?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這是與愛之主題有關的話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哲人:這一點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就是所謂的戀愛關係,而另一個就是與家人的關係,特別是親子關係。在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中,愛之課題恐怕是最難的課題。例如,當由朋友關係發展成戀愛關係的時候,一些在朋友之間被允許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許了。具體說來,例如不可以跟異性朋友一起玩兒,有時候甚至僅僅因為跟異性朋友打電話,戀人就會吃醋。像這樣,距離近了,關係也深了。青年:是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哲人:但是,阿德勒不同意束縛對方這一點。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束縛的關係很快就會破裂。青年:不不,這種論調有不忠之嫌啊!如果對方非常幸福地亂搞胡混,難道也要對其這種姿態給予祝福嗎?哲人:並不是積極地去肯定花心。請你這樣想,如果在一起感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使是戀愛關係也不能稱之為愛。當人能夠感覺到 “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 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另一方面,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也是一種基於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處在同一個空間裡,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種自然狀態。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青年:嗯。哲人:不過,戀愛關係或夫妻關係還可以選擇 “分手”。即使常年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難以繼續維持關係的話,也可以選擇分手。但是,親子關係原則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戀愛是用紅色絲線系起來的關係的話,那親子關係就是用堅固的鎖鏈聯結起來的關係。而且,自己手裡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親子關係難就難在這裡。

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 “結束這種關係”,繼而正在搜集結束關係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 “目的” 變了而已。人就是這麼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產生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現對方的缺點。即使對方是聖人君子一樣的人物,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對方值得討厭的理由。正因為如此,世界才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 “敵人”。

是的,你記得很清楚嘛。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是 “擁有的心理學”,繼而就會轉入決定論。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是 “使用的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這種情況不只限於她。考生會想 “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公司職員則會想 “如果能夠改行的話一切都會順利發展”。但是,很多情況下即使那些願望實現了,事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承認就是很了不起的態度。但是,請你不要忘記,在人際關係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 “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

但是,主觀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選擇。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優點還是缺點,這全憑你自己主觀決定。正因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選擇。

這需要從頭說起。首先,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 “追求優越性”。

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壞事。這一點你能夠理解吧?就像阿德勒說過的那樣,自卑感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例如,雖然對學歷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為如此,才下定 “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之類的決心,那反而成了好事。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具體就像 “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 或者 “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結不了婚” 之類的想法。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揚 “因為有 A 所以才做不到 B” 這樣的理論,這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範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

這就是自卑情結的另一個側面。那些用語言或態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結的人和聲稱 “因為有 A 所以才不能做到 B” 的人,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 “只要沒有 A,我也會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

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

阿德勒明確指出 “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 “理想的自己” 的比較。

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是從勝負競爭中全身而退。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此。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於不敗之地,處於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者。而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關鍵在於下面這一點。如果能夠體會到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係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如果遭人當面辱骂,我就會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 “目的”。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骂,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 “權力之爭”。

想要獲勝啊,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是的。而且,人際關係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麼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為了避免這一點,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

首先希望你能夠理解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發怒是一種交流的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如果能夠從經驗中明白這一點,那自然就不會再有怒氣產生了。

你似乎還沒有真正理解。不是不能發怒,而是 “沒必要依賴發怒這一工具”。易怒的人並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會說 “不由得發火” 之類的話。這實際上是在借助發怒來進行交流。

哲人:關於權力之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麼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係圈套。青年:為什麼?哲人:人在人際關係中一旦确信 “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

哲人:因為不想失敗,所以就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結果就會選擇錯誤的道路。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這些都不是 “失敗”。追求優越性並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完成的。青年:也就是說,如果過度拘泥於勝負就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哲人:是的。眼鏡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勝負就會走錯道路,我們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

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嗎?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這是與愛之主題有關的話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哲人:這一點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就是所謂的戀愛關係,而另一個就是與家人的關係,特別是親子關係。在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中,愛之課題恐怕是最難的課題。例如,當由朋友關係發展成戀愛關係的時候,一些在朋友之間被允許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許了。具體說來,例如不可以跟異性朋友一起玩兒,有時候甚至僅僅因為跟異性朋友打電話,戀人就會吃醋。像這樣,距離近了,關係也深了。青年:是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哲人:但是,阿德勒不同意束縛對方這一點。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束縛的關係很快就會破裂。青年:不不,這種論調有不忠之嫌啊!如果對方非常幸福地亂搞胡混,難道也要對其這種姿態給予祝福嗎?哲人:並不是積極地去肯定花心。請你這樣想,如果在一起感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使是戀愛關係也不能稱之為愛。當人能夠感覺到 “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 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另一方面,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也是一種基於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處在同一個空間裡,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種自然狀態。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青年:嗯。哲人:不過,戀愛關係或夫妻關係還可以選擇 “分手”。即使常年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難以繼續維持關係的話,也可以選擇分手。但是,親子關係原則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戀愛是用紅色絲線系起來的關係的話,那親子關係就是用堅固的鎖鏈聯結起來的關係。而且,自己手裡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親子關係難就難在這裡。

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 “結束這種關係”,繼而正在搜集結束關係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 “目的” 變了而已。人就是這麼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產生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現對方的缺點。即使對方是聖人君子一樣的人物,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對方值得討厭的理由。正因為如此,世界才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 “敵人”。

是的,你記得很清楚嘛。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是 “擁有的心理學”,繼而就會轉入決定論。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是 “使用的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哎呀,沒得出結論。但是,有一個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是從圖書館發現的這麼一句話,就是:“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 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出現的一句話。“被鑄造的自由” 這種說法是何等的痛快啊!我認為這是一句非常精辟的話,它一語道破了貨幣的本質。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而如果做了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受到懲罰。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的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 “如果沒有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 或者是 “如果沒有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並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麼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沒理由不可以這樣想。

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而且,請你記住,假如說你 “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 “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的確,世上的父母總是說 “為你著想” 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 —— 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說,不是 “為了你” 而是 “為了我”,正因為察覺到了這種欺騙行為,孩子才會反抗。

苦惱於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總之就是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但即使父母再怎麼背負孩子的課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學習、工作、結婚對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都不會完全按照父母所想。當然,我也會擔心甚至會想要去干涉。但是,剛才我也說過:“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哲人:信任這一行為也需要進行課題分離。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的 “干涉” 了。即使對方不如自己所願也依然能夠信任和愛嗎?阿德勒所說的 “愛的課題” 就包括這種追問。青年:太難了!這太難了!哲人:當然。但請你這樣想,干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這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 —— 這種苦惱源於人際關係 —— 那首先請弄清楚 “這不是自己的課題” 這一界限;然後,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 “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這就是與阿德勒心理學的根本原則緊密相關的討論。如果生氣的話,就根本無法冷靜思考。認為 “因為有那樣一個上司,所以無法好好工作”,這完全是原因論。請不要這樣想,而是要反過來這樣看:“因為不想工作,所以才製造出一個討厭的上司。” 或者認為:“因為不願意接受無能的自己,所以才製造出一個無能的上司。” 這就成了目的論式的想法。

剛才說課題分離是肆意踐踏對方好意。這其實是一種受 “回報” 思想束縛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為自己做了什麼 —— 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 —— 自己也必須給予報答。這其實並非是不辜負好意,而僅僅是受回報思想的束縛。無論對方做什麼,決定自己應該如何做的都應該是自己。

的確,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鬆,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別人,比如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儘管這裡也會有各種不滿,但只要還在軌道上走著就不會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會迷路,甚至也會面臨著 “該如何生存” 這樣的難題。

的確沒有希望惹人厭的人。但是,請你這樣想:為了不被任何人厭惡需要怎麼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時常看著別人的臉色並發誓忠誠於任何人。如果周圍有 10 個人,那就發誓忠誠於 10 個人。如果這樣的話,暫時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討厭了。但是,此時有一個大矛盾在等著你。因為一心不想招人討厭,所以就發誓忠誠於全部 10 個人,這就像陷入民粹主義的政治家一樣,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 “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當然,這種謊言不久後就會被拆穿,然後就會失去信用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痛苦。自然,繼續撒謊的壓力也超出想象。這一點請你一定好好理解。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 “享樂主義”。當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人生謊言。選擇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會說這樣的話,相反還會鼓勵年輕人要勇於爭取自由。

也許認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難道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就要一直從斜坡上滾落下去嗎?難道要像滾落的石頭一樣不斷磨損自己,直至失去形狀變成渾圓嗎?這樣產生的球體能叫 “真正的自我” 嗎?根本不可能!青年:您是說對抗本能和衝動便是自由?哲人:就像我前面反復提到的那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也就是說,我們都在追求從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但是,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之類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想到這裡自然就能明白何謂自由了吧。青年:是什麼?哲人:也就是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青年:什、什麼?!哲人:是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

你一定認為自由就是 “從組織中解放出來” 吧。認為自由就是從家庭、學校、公司或者國家等團體中跳出來。但是,即使跳出組織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青年:不不,那我換個問題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麼強大嗎?能夠自以為是地將錯就錯,即使被父母討厭也無所謂嗎?哲人: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並不是你的課題。並且,“應該喜歡我” 或者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 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 “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 和 “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 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我的變化不是 “為了改變父親”。那是一種想要操縱別人的錯誤想法。我改變了,發生變化的只是 “我”。作為結果,對方會怎樣我不知道,也無法左右,這也是課題分離。當然,隨著我的變化 —— 不是通過我的變化 —— 對方也會發生改變。也許很多情況下對方不得不改變,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會發生。總之,把改變自己當成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


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

哲人:就像我一直說的那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不幸之源也在於人際關係。反過來說就是,幸福之源也在於人際關係。青年:的確。哲人: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

上一次我也說過。有人認為你不好,那證明你活得自由,或許從中能感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氣息。但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不是這一點。一味在意 “他人怎麼看” 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心 “我” 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如果是因為你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捨弃也無所謂。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 “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是這樣的。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意識。只要能夠對所有人都建立起 “雖不同但平等” 的橫向關係,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在說明課題分離的時候我說過 “干涉” 這個詞。也就是一種對他人的課題妄加干涉的行為。那么,人為什麼會去干涉別人呢?其背後實際上也是一種縱向關係。正因為把人際關係看成縱向關係、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干涉。希望通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當然,這裡的干涉就是操縱。命令孩子 “好好學習” 的父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也許本人是出於善意,但結果卻是妄加干涉,因為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縱對方。

援助的大前提是課題分離和橫向關係。在理解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這個基礎上再去考慮能做的事情,具體就是不去居高臨下地命令其學習,而是努力地幫助他本人建立 “自己能夠學習” 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假如你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於是從屬於縱向關係和承認 “自己沒能力”。因為表揚是 “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

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

人怎樣才能夠獲得 “勇氣”?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哲人:非常簡單!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 “我對共同體有用” 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答案。青年:我對共同體有用?哲人:就是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能夠體會到 “我對別人有用”,不是被別人評價說 “很好”,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 “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之前討論到的 “共同體感覺” 或 “鼓勵” 的話題也與此緊密相關。

關於共同體感覺問題,也有人向阿德勒本人提出過同樣的疑問。當時,阿德勒的回答是這樣的:“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係。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 我的意見也完全相同。

哲人:就像我一直說的那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不幸之源也在於人際關係。反過來說就是,幸福之源也在於人際關係。青年:的確。哲人: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

上一次我也說過。有人認為你不好,那證明你活得自由,或許從中能感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氣息。但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不是這一點。一味在意 “他人怎麼看” 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心 “我” 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如果是因為你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捨弃也無所謂。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 “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是這樣的。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意識。只要能夠對所有人都建立起 “雖不同但平等” 的橫向關係,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在說明課題分離的時候我說過 “干涉” 這個詞。也就是一種對他人的課題妄加干涉的行為。那么,人為什麼會去干涉別人呢?其背後實際上也是一種縱向關係。正因為把人際關係看成縱向關係、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干涉。希望通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當然,這裡的干涉就是操縱。命令孩子 “好好學習” 的父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也許本人是出於善意,但結果卻是妄加干涉,因為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縱對方。

援助的大前提是課題分離和橫向關係。在理解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這個基礎上再去考慮能做的事情,具體就是不去居高臨下地命令其學習,而是努力地幫助他本人建立 “自己能夠學習” 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假如你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於是從屬於縱向關係和承認 “自己沒能力”。因為表揚是 “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

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

人怎樣才能夠獲得 “勇氣”?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哲人:非常簡單!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 “我對共同體有用” 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答案。青年:我對共同體有用?哲人:就是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能夠體會到 “我對別人有用”,不是被別人評價說 “很好”,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 “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之前討論到的 “共同體感覺” 或 “鼓勵” 的話題也與此緊密相關。

關於共同體感覺問題,也有人向阿德勒本人提出過同樣的疑問。當時,阿德勒的回答是這樣的:“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係。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 我的意見也完全相同。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還是共同體感覺。具體來說就是,把對自己的執著 (self interest) 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 和 “他者貢獻”。

課題分離也是如此,要分清 “能夠改變的” 和 “不能改變的”。我們無法改變 “被給予了什麼”。但是,關於 “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就是不去關注 “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 “可以改變的”。這就是我所說的自我接納。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哲人: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這就是信賴。青年:無條件地相信?又是先生您津津樂道的鄰人愛嗎?哲人:當然,無條件地相信他人有時也會遭遇背叛。就好比貸款保證人有時也會蒙受損失一樣。即使如此卻依然繼續相信的態度就叫作信賴。青年:這是缺心眼兒的老好人!先生也許支持性善說,但我卻主張性惡說,無條件地相信陌生人會遭人利用!哲人:也許會被欺騙、被利用。但是,請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場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繼續無條件地相信你,無論遭受了什麼樣的對待依然信賴你。你還能對這樣的人屢次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嗎?

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很簡單。你現在認為 “無條件地信賴別人只會遭到背叛”。但是,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 “我該怎麼做”。“如果對方講信用我也給予信任”,這只不過是一種基於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係。

這一點我要明確否定。阿德勒心理學並沒有基於道德價值觀去主張 “要無條件地信賴他人”。無條件的信賴是搞好人際關係和構建橫向關係的一種 “手段”。如果你並不想與那個人搞好關係的話,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徹底剪斷關係,因為剪斷關係是你自己的課題。

你現在一味地擔心 “被背叛”,也只關注因此受到的傷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

對他人寄予信賴也就是把他人看成夥伴。正因為是夥伴,所以才能夠信賴。如果不是夥伴,也就做不到信賴。並且,如果把他人看作夥伴,那你也就能夠在所屬的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繼而也就能夠獲得 “可以在這裡” 的歸屬感。

他者貢獻的意思並不是自我犧牲。相反,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稱作 “過度適應社會的人”,並對此給予警示。並且,請你想一想。我們只有在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或行為對共同體有益的時候,也就是體會到 “我對他人有用” 的時候,才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是這樣吧?也就是說,他者貢獻並不是捨棄 “我” 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 “我” 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為了方便起見,前面我一直按照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這種順序來進行說明。但是,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 —— 也就是 “自我接納”—— 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 “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並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夥伴,才能夠做到 “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 “我對他人有用” 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 “自我接納”。

哲人:恐怕的確如此。阿德勒自己也說:“理解人並不容易。個體心理學恐怕是所有心理學中最難學習和實踐的一種心理學了。” 青年:就是這樣!即使理解了理論,也很難實踐!哲人:甚至也有人說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直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 “相當於自身歲數一半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 40 歲開始學的話,需要 20 年也就是到 60 歲才能學會。20 歲開始學的話,加上 10 年,得到 30 歲才能學會。你還年輕,學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變。在能夠早日改變這個意義上,你比世上的長者們都要超前一步。為了改變自己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你比我更超前。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再從屬於縱向關係,不畏懼惹人討厭地自由前行就可以。如果所有人都能夠認為 “年輕人更超前” 的話,世界就會發生重大改變。

的確,世上並非全是好人,人際關係中也會遭遇到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在這裡絕對不可以搞錯這樣一個事實:任何情況下都只是攻擊我的 “那個人” 有問題,而絕不是 “大家” 的錯。具有神經質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 “大家”“總是” 或者 “一切” 之類的詞語。“大家都討厭自己”“總是只有自己受損失” 或者 “一切都不對” 等。如果你常常說這種一般化的詞語,那就需要注意了。

人際關係不順利既不是因為口吃也不是因為臉紅恐懼症,真正的問題在於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卻將焦點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並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這就是缺乏人生和諧的錯誤生活方式。

哲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不敢正視人生課題的生活方式。“工作” 並不僅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裡的工作、育兒、對地域社會的貢獻、興趣等,這一切都是 “工作”,公司等只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慮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種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青年:哎呀,正是如此!而且,被撫養的家人還根本不能反駁。對於父親 “想想你是靠誰才吃上飯的吧!” 這種近似暴力的語言也不能反駁。哲人:也許這樣的父親只能靠 “行為標準” 來認可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工作了這些時間、掙了足以養活家人的錢、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所以自己就是家裡最有價值的人。但是,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產者的時候。例如,上了年紀退休之後不得不靠退休金或孩子們的贍養生活;或者雖然年輕但因為受傷或生病而無法勞動。這種時候,只能用 “行為標準” 來接受自己的人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青年:也就是那些擁有 “工作就是一切” 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吧?哲人:是的。是缺乏人生和諧的人。

我明白你的問題。我第一次聽阿德勒心理學報告的時候,擔任講師的奧斯卡・克里斯汀 —— 他相當於阿德勒的徒孫 —— 說了下面這段話:“今天聽了我的話的人,從此刻起就能夠獲得幸福。但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人也將永遠無法獲得幸福。”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對於這種現實,阿德勒準備了極其簡單的回答 ——“我對共同體有益” 或者 “我對他人有用” 這種想法就足以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哲人:判斷你的貢獻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是你無法干涉的問題。是否真正作出了貢獻,從原理上根本無從了解。也就是說,進行他者貢獻時的我們即使作出看不見的貢獻,只要能夠產生 “我對他人有用” 的主觀感覺即 “貢獻感” 也可以。青年:請等一下!這麼說來,先生認為的幸福就是…… 哲人:你已經察覺到了吧?也就是 “幸福即貢獻感”。這就是幸福的定義。

哲人: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因為即使不特意去尋求他人的認可,也可以體會到 “我對他人有用”。也就是說,受認可欲求束縛的人不具有共同體感覺,還不能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青年:您是說,只要有了共同體感覺認可欲求就會消失嗎?哲人:會消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

無論是希望特別優秀還是希望特別差勁,其目的都一樣 —— 引起他人的關注、脫離 “普通” 狀態、成為 “特別的存在”。這就是他們的目的。

如果人生是一條線,那麼人生規劃就有可能。但是,我們的人生只是點的連續。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有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請你這樣想。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刹那。並且,暮然四顧時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裡了嗎?” 在跳著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專業小提琴手,在跳著司法考試之舞的人中也許有人成為律師,或許還有人跳著寫作之舞成了作家。當然,也有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 “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 “此時此刻” 充實就已經足夠。

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頂,那它就是潛在性的行為。說得極端點兒,乘坐電梯登上山頂,逗留 5 分鐘,然後再乘電梯回來也可以。當然,如果沒能到達山頂的話,其登山活動就等於失敗。但是,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頂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說是現實性的活動。最終能不能登上山頂都沒有關係。

哲人:是的。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過好 “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 “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連續的刹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你是想要通過關注過去或未來為自己尋找免罪符。過去發生了什麼與你的 “此時此刻” 沒有任何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 “此時此刻” 要考慮的問題。假如認真地活在 “此時此刻”,那就根本不會說出那樣的話。青年:但、但是…… 哲人:如果站在弗洛伊德式原因論的立場上,那就會把人生理解為基於因果律的一個長故事。何時何地出生、度過了什麼樣的童年時代、從什麼樣的學校畢業、進了什麼樣的公司,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的確,把人生當作故事是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 “模糊的將來”;並且,人們還會想要按照這個故事去生活。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錯不在我而在於過去和環境。這裡搬出來的過去無非是一種免罪符,是人生的謊言。但是,人生是點的連續、是連續的刹那。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那就不再需要故事。

哲人: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為遙遠的將來設定一個目標,並認為現在是其準備階段。一直想着 “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只能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單調生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認為 “此時此刻” 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但是,為了遙遠將來的考試而努力學習的 “此時此刻” 卻是真實的存在。青年:是的,我承認!認真過好 “此時此刻”、不去設定根本不存在的線,這些我的確認同!但是先生,我找不到理想和目標,就連應該跳什麼舞都不知道,我的 “此時此刻” 只有一些毫無用處的刹那!哲人: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 “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請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青年:認真但不深刻。哲人:是的。人生很簡單,並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刹那,就沒有什麼必要令其過於深刻。並且還要記住一點。站在現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於完結狀態。青年:完結狀態?哲人:你還有我,即使生命終結於 “此時此刻”,那也並不足以稱為不幸。無論是 20 歲終結的人生還是 90 歲終結的人生,全都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青年:您是說假如我認真過好了 “此時此刻”,那每一個刹那就都是一種完結?哲人:正是如此。前面我說過好幾次 “人生謊言” 這個詞。最後,我還要說一下人生中最大的謊言。青年:洗耳恭聽。哲人: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 “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麼。你之前就一直忽略 “此時此刻”,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生活和無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青年:…… 啊!哲人:來吧,甩開人生的謊言,毫不畏懼地把強烈的聚光燈打向 “此時此刻”。你一定能做到!青年:我…… 我能做到嗎?不依賴人生謊言、認真過好每一個刹那,您認為我有這種 “勇氣” 嗎?哲人:因為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談現在。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 “此時此刻”。

所以阿德勒在說了 “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之後還說:“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文後#

・愛是人生唯一的 “两個人共同的課題”。愛的本質既不是利己地追求 “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 “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 “我們的幸福”。為了獲得幸福生活,就應該讓 “自我” 消失。

・“去愛的生活方式” 便是下定決心去愛某個人,那時候就能告別孩童時代的生活方式,實現真正的自立。因為,我們通過愛他人能漸漸成熟起來。愛是自立,是成熟。正因為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